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ookben.cn - 手机访问 m.bookben.cn---书本网【你的用户名】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全集 作者:时寒冰 类型:经营管理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经济困惑的书,更是一本让读者洞悉未来、把握机会、捍卫财富的书。 为什么我们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为什么物价飞涨,工资不涨?房子老是买不起?是什么在决定着股市、楼市的大趋势? 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秘密?经济政策制定的逻辑是什么?一位优秀的投资者该怎样学会解读政策,预测趋势,并从中受益?通货膨胀下如何才能守住财富? 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这些重要的经济体,在棋局中的路线是什么?他们的战略选择会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未来会怎样?将会面对哪些问题和危机?如何才能突出重围? 个人、企业和政府,在全球经济一盘棋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 第1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1) 第一章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 1981年的"万元财富"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结论显而易见:过去30年,钱本身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值钱"了! 很多货币快速贬值的隐患在社会动荡以前就已经埋下,只是人们浑然不觉而已。当危机意识成为群体性反应的时候,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就会突然呈现出来,犹如一张美丽的画皮在刹那间脱落而露出狰狞的面容,令人猝不及防。 大量投放的货币,在中国主要是通过房地产和股市两大领域吸纳,这两大领域的吸纳能力一旦受到限制,就必然促使货币流向农产品等领域。因此,国家为了避免民众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反应过于强烈,会小心翼翼地寻求某种平衡。 现在及以后,人类不得不为持续超发的货币付出代价。当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风险的真正含义时,财富快速缩水的风险正在以比气候变暖更快的速度到来。 对于房价而言,调控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控制住印钞机和落实住房保障责任,这两条做到了,房价上涨的步伐就能减缓。否则,一边调控,一边加大货币投放,等于是火上浇油,是不可能真正抑制住房价的。 泡沫的累积必将破灭,而泡沫破灭后依然是财富的蒸发,留给普通投资者的依然是伤痛,A股的赚钱效应很难保持稳定和持续。 第一节 昔日"万元户"今日255万 通货膨胀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这种现象顽强地闯入我们的生活当中,让人感到紧张,又让人觉得无路可逃。 没有人不想应对通胀,但发现难度越来越大,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 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最佳决策的,是对未来趋势的了解和把握。只有当趋势了然于心,人们才能知道自己身处何方,才能冷静地找到应对之路。 这条路并不复杂。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一个又一个此前被忽略的现象和细节,一步步地找到问题的源头。而答案,都包含在这个过程中:通货膨胀究竟怎么发生的?除了已知的原因,它背后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是的,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问题,如果走进去,就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世界。这个世界潜伏在深处,将所有的经济现象、金融现象、国际关系等串联起来,犹如一座构造完美的宫殿。 只有当您走进去才知道,当今世界原来是这样的,我们面对的问题原来是那样的。当一个个谜团解开后,这个世界在你面前突然变得透明而清澈。您俯身看着这个世界,或者悲悯或者难过或者喜悦或者兴奋…… 货币凶猛 是的,经济学并不神秘,让我们一点点地把一个个谜团解开。 人们对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和物价的上涨一直是深有感触。但货币到底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应该说,全球货币的泛滥,已经达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就全球范围而言,绝大部分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货币超发问题。 2011年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长向松祚撰文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基础货币或者说国际储备货币从380亿美元激增到今天超过9万亿美元,增速超过200倍,而真实经济增长还不到5倍。全球货币或流动性泛滥是今日世界金融和经济最致命的痼疾。① 货币超发,购买力必然下降,这是一个规律。 有专家测算,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月平均值为4.81%。如果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时拥有100万元,到现在只值当年的15万元。② 其实,如果根据货币购买力与日常消费品的价格进行比较,1978年的100万元的实际贬值程度要超过85万元。一个最简单的对比是,现在的百万富翁与20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相比,哪一个购买力更强?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曾经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居民人均储蓄两种方法,分别选取1981年、1991年、2001年和2007年四个时点,对"万元户"财富的变迁进行测算。从居民人均储蓄看,上述四个时点居民储蓄总额分别为523亿元、9200亿元、7.4万亿元和17.3万亿元,考虑人口变化之后的人均储蓄为52元、800元、5900元和1.3万元。这样算来,1981年的"万元财富"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结论显而易见:过去30年,钱本身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值钱"了!③ 第2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2) 在货币超发洪流中,中国也已经成长为世界巨人。 为了让读者都能看懂相关数据,在这里简单介绍一点货币常识。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要求,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现金。 M1(狭义货币量)=M0+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量)=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④ 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的广义货币定义,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定义,即货币是指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公众在商业银行的所有存款。弗里德曼的货币定义一般用符号M2表示,有时也称为广义货币。⑤ 人们通常用广义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M2/GDP)的比例来说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量化比例关系,反映一个经济体金融深化的程度。促使M2/GDP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对一个经济体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一般而言,M2/GDP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 那么,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多少呢? 据2010年11月2日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之间的比例正在加大。到2009年年底,中国GDP总额为33.54万亿元,是1978年的92倍。而同期的M2从1978年到2009年年底,增加了705倍,达到60.62万亿元。截至2010年9月末,M2余额比GDP多出了42.774万亿元。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表示,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坦承:"在抗击危机期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扩张型的,国家有意地扩大了货币供应量,这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它帮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企稳回升,如果不这样做,经济一定会出现很严重的下滑局面。"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把中美两国的M2对比一下: 1990年,中国的M2余额为1.53万亿元,2010年年末已经达到72.58万亿元,20年间,M2增长了46.44倍。 美国1990年M2为3.28万亿美元,2010年年末为8.848万亿美元,20年间,M2增长了1.69倍。 如果仅从广义货币供应量上看,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显然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当然,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更是快于美国,这有中国货币化程度基数较低的缘故,但即使剔除这个因素,就两国经济体的规模而言,中国的货币显然是太多了。⑥ 吴晓灵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货膨胀来了! 超发货币的后果是非常直观的,那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和物价的上涨。 实际上,对于这一点,民众无不有切肤之痛。随便去菜市场转转,就会感知到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之快,是那么的令人担忧。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里,绿豆、大蒜和一些青菜等价格就已翻倍。 尽管如此,国内粮价仍然是被压抑着的--国外的粮食价格比国内更高,有的品种比国内价格要高出1~2倍,甚至更多。这意味着,中国的粮食价格上涨动力依然强劲。 国内的粮价、菜价、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乃是内因和外因合力推动的必然结果,尤其在国内外价差压力之下,食品低价时代已经过去。 如果您希望过一段时间物价能够回到从前,那么,时间的无情流逝带来的恐怕是一个更无情的结果。货币的贬值趋势将顽强地延续,最后觉醒的人,只会在财富的流逝中,承受痛苦和无奈。 货币贬值,资源品价格必然上涨,而这种上涨并不仅仅体现在商品领域。 不妨对照一下中国A股2005年年底到2007年年底,2008年年底到2009年7月,以及2010年6月到11月中旬的走势,无不是以黄金等贵金属、稀土等稀有有色金属和煤炭等传统能源为代表的资源品(包含提升资源价值的技术加工相关品种)的价格走强为基石的。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吗? 第3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3) 这只能说,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在资源类趋势方面达成了某种"默契"。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原理,在通货膨胀方面体现得非常直接和分明。通货膨胀从来都是从量变向质变悄然演化的。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通货膨胀,比起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有时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了1000%。1923年那次通货膨胀末期,物价水平较两年前上涨了300亿倍。即使是购买最基本的物品,也需要数量惊人的货币,买一片面包就得要一手推车的现金。货币贬值得如此迅速,以至于在一天之中,要分好几次向工人支付薪水,而工人也要赶回家将领到的薪水花出去,以免它变得一文不值。没有人愿意持有货币,通过货币的交易越来越少,物物交换重新出现并盛行起来。⑦ 德国一则旧时的报道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荒诞:一个家庭主妇装了满满一手推车钱(仅够买一点食品)去买点吃的,一个小偷趁她不注意,把一车钱倒在地上,推着车子飞快地跑了。车子比钱价值高得多、稳定得多也可靠得多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流通货币每月平均增加12000%以上,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价格上涨更甚,每月上涨近20000%。⑧ 您也许会觉得这些例子有些极端,毕竟它们是在社会动荡时期发生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货币的贬值并非由于社会动荡引起,确切地说,更多的情形是货币贬值过快、货币体系出现系统性隐患引发了社会动荡。很多货币快速贬值的隐患在社会动荡以前就已经埋下,只是人们浑然不觉而已。当危机意识成为群体性反应的时候,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就会突然呈现出来,犹如一张美丽的画皮在刹那间脱落而露出狰狞的面容,令人猝不及防。 换句话说,人们感受到的是纸币突然间跳水般地贬值,实际上货币的超发早就开始对应着急剧缩水后的购买力,只是暂时被遮掩了而已。 苏联时期,1卢布兑换2美元还多,但解体后,变成了40000卢布兑换1美元(这里的卢布指的是旧卢布)。这种变化虽然表面上看仿佛是瞬间完成,实际上是早已铸就。 人们被货币欺骗 19世纪中叶英国一位名叫格莱顿的议员说过这样一句话:"在研究货币本质中受到欺骗的人,比谈恋爱受欺骗的人还要多。" 货币为何有这么大的欺骗性? 我们有必要从一些基本的常识入手,来更清楚地讲明这一问题。 马克思认为,实物是最早的货币。在中国,牲畜币是最早的实物货币。 研读史料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货币从最初产生所具备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实用,且"不容易大量获取"。⑨ 这是货币功能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必须依托的基础。一旦作为货币的商品过滥,就会丧失货币的功能,遭到抛弃。 货币必须"不容易大量获取"才能确保其信誉度不减,确保其购买力不缩水。这种特性贯穿了纸币问世以前的整个货币历史--在纸币之后,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通过权力使货币对社会上的人而言,仍然是"不容易大量获取"。 在金属货币时代,由铸币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出现了"自由铸造"的现象。比如,前资本主义的西方,公民有权把经法令确定的货币金属送到国家的造币厂铸成铸币,造币厂代公民铸造,或不收取费用,或收取很低的熔炼打造成本;公民也有权把铸币熔化,但严格禁止私自铸造。⑩ 由于铸币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一致,政府几乎没有制造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甚至还出现了政府铸币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金属货币时代,政府常常会非常"痛苦"。清代从19世纪初起,由于鸦片走私日益严重,白银大量外流,国内开始出现银荒,银价上升。清政府铸钱是按白银核算成本的,银价上升,必然使铸钱成本增加。银贵钱贱对政府财政造成了难以承受的铸钱亏损。 第4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4) 据史料记载,雍正年间铸造重一钱四分之钱,仅宝泉、宝源二京局每年即亏损白银30万两。制钱的市场价格与其价值严重背离,还导致了制钱被大量私销取铜的问题,使得流通领域里制钱供应量严重不足,"流通日少",因此,当时的奏章中,屡屡提及"钱荒"问题。 金属的特性,竟然使得这种货币时代的政府,在某些阶段连铸钱的动力也丧失了,出现了"钱荒",这种现象在今天这个纸币满天飞的时代,看起来是多么遥远! 开采贵金属的工具和技术落后,贵金属的生产数量比较稳定,限制了当局随便发行货币图利的机会。但是,统治者最终还是找到了简单的让货币贬值的方法:一种是让金属币所含金属小于它所代表的币值;另一种是在铸币中加进其他贱金属,导致货币"成色"下降而币值不变。作为货币发行的绝对主导者,在这方面,政府并不缺智慧。 清政府如何解决"钱荒"问题呢? 方法是铸造大钱。1853年3月,清政府批准铸造币面价值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的大钱。比如,当千大钱,扣除成本,净盈利约919文,为成本的11.3倍。这些措施实际上就是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变相掠夺民众的财富,缓解财政危机。钱价暴跌的结果是物价飞涨,咸丰十年的物价较之发行大钱、票钞以前,茶叶上涨5倍,猪肉上涨6倍。第二年夏、秋间,物价再次飞涨。 国外也有类似的例子。 亚当·斯密写道:我相信,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不公的。他们欺骗臣民,把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次第削减。在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的阿斯,减到原价的1/24,含量名为1磅,实只半盎司;英格兰的镑和便士,现今价值大约相当于当初的1/3;苏格兰的镑和便士,大约相当于当初的1/36;法国的镑和便士,大约相当于当初的1/56。通过采用这些办法,君王和国家就能以较小量的银,表面上偿还债务,并履行各种契约。实际上,政府的债权人因此被剥夺了一部分应得的权利。 更离谱的是,到了公元268年的喀劳狄二世时,罗马的银币含银量已经下滑到了0.02%。确切地说,应该叫镀银银币了。罗马在公元138~301年,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最重要的商品小麦的价格竟然上涨了200倍!这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 显然,即便在金属货币时代,也不断有统治者在金属的成色、比价上做手脚,以降低货币的含金量,制造通货膨胀敛财。 从金属货币到纸币时代 国内外历代统治者滥发货币的冲动,在金属货币时代,毕竟还是有限制的。在降低成色的条件下,不管金属有多贱,仍然要耗费某种东西进行生产,这一成本就是对货币数量的一个限制。而纸币的数量可以按能忽略不计的成本无限地增长,所需的只是在同一张纸上印上较大的数字而已。 在纸上多印几个"0"这种低成本的方式就可以达到掠夺民众财富的目的,这正是纸币带给我们的恶果。津巴布韦面值1亿元的纸币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说:"铸币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不断贬值的历史,或者是,铸币的金属含量不断减少,因而所有商品价格都不断上涨的历史……而这些通胀通常都是由政府制造的,政府也从中受益……最后,纸币的出现让政府获得了一种更为廉价的诈骗人民的方法。" 尽管货币的发行往往被披上拯救危机等冠冕堂皇的外衣,但实际上,货币的滥发不仅拯救不了危机,反而产生出了更多的问题。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承认:"过去20年中,如果有哪些货币政策被证明是有效的话,那就是通货膨胀对经济造成的长期伤害将超越其对经济的短期拉动作用。" 货币垄断之弊 那么,为什么货币的滥发越来越严重了呢?这种现象背后的动力在哪里? 哈耶克认为,由于政府垄断了货币的发行,必然存在滥发货币的冲动。过多的货币会使正常的市场经济价格体系发生紊乱,造成经济的周期波动。解决这一周期的根本办法是打破政府的货币垄断地位,允许私人机构发行货币,让货币像一般商品一样进行竞争,最后币值最稳定的一种或几种货币会存活下来,成为日常经济中的通用货币。处在竞争环境下的货币面临着随时被淘汰的危机,所以会把币值稳定作为第一目标,货币中性得以实现,经济不再受到货币的外在冲击,周期性的波动也会永远成为历史。 第5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5) 看起来这是多么理想化的一种境界!但是,在历史上,这种理想化的状态的确存在过。 在美国工业化大规模展开之前,由政府做后盾的美元只是当时美国各州、银行、公司、商人和采矿企业所发行的多达8000种的货币之一。1863年,美国政府才强制推行了货币的标准化。1871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得日元成为日本的统一货币;德国马克在德国境内的统一发生在1873年。这些年表至少说明一点,货币统一并不是自古以来的常见规律,没有经受长时段历史的检验。 美国投资家威廉·贝克也认为,如果货币发行存在竞争,次贷危机或能避免。他指出:"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如果允许更多的银行(比如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发行纸币同其他银行竞争,并通过清算银行进行定期赎回,就会比今天更及时地发现问题。" 当下,在电子货币时代,的确有些货币的"形态"开始出现。目前已有大量交易以虚拟的电子货币为媒介而成交。我们的信用卡、各类贵宾消费卡、飞机里程积分都可以部分充当货币的职能,多种多样的货币背后有着多种多样的后盾,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向国家垄断货币发起了挑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恐怕很难判断那么多货币或者货币形式孰优孰劣,但是市场终究会告诉我们答案。能在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商品或者货币,就是好的。 当然,就现状而言,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会接受货币的非国家化理论,人们只能无奈地接受货币贬值的现实。 由此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货币的大量过剩。 第二节 吸纳超发货币的海绵 如果不明白货币的超发和吸纳问题,就不可能真正弄懂中国楼市和股市的趋势。可以说,两者的大趋势无不与货币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货币是水,那么,海绵就好比是货币的归属地。超发货币必须有合适的归属地吸纳它,以寻求某种平衡,否则,就可能在某些方面泛滥成灾。最直观的一个现象是:当海绵无法吸纳多余的水流时,就会溢出来,货币也就会进入贬值的轨道。 这一点,不因地域或国家的不同而有太大区别。 00汹涌的货币寻找"海绵" 从1997年以来,全球基础货币(全球流动性)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球的生产增长速度。2002年以后,全球货币增长率持续上涨,持续高于10%,甚至达到近25%,但世界GDP的增长率一直在2%~5%之间,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巨额的货币资金必然要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猎取利润对象。从已经破灭的美国新经济泡沫、网络泡沫、股市泡沫,到房地产泡沫,从投机世界石油到投机世界黄金、贵金属甚至森林资源,全球过剩资金一刻不停地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导致各个被投机的商品出现了历史上从未出现的价格走势怪现象。 而且,这种状况无法从根本加以解决。 英国学者希勒尔·蒂克延认为:今天有大量过剩资本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这导致资产价格膨胀和各种金融泡沫。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危机重重,因此,它需要一种新的策略克服危机,但仍然未找到。 全世界凡是货币超发的国家,都在拼命为货币找出路--只有吸纳掉这些货币,才能避免通胀之火熊熊燃烧,点燃起民众难以遏制的愤怒。美国对强势美元地位的确立,货币化、证券化、债券化道路,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扩张,为美元找到了充足的海绵。否则,美国多年低通胀的状况早就被恶性通胀所取代。 货币超发之后,就是如何吸纳的问题--这种思路贯穿了货币趋势的完整过程。当朝韩之间磨刀霍霍的时候,我再三发文强调,真正的目标点不是朝韩而在中东,依据之一,便是在"石油美元"体系下,油价交易对美元的吸纳问题。 当然,等货币超发到一定程度,市场无力吸纳时,就会引爆危机,使得大量货币在危机中伴随着财富的缩水而蒸发。如果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次贷危机的爆发,也不难理解2005年到2007年10月的中国股市大涨和此后从6100多点跌到1600多点的走势的根源。 第6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6) 说得详细点,如果没有次贷危机对金融衍生品放大的泡沫的蒸发,美国如何化解危机?虚拟经济中盘踞的这些巨大资金一旦涌入实体经济,任何实体经济都会被通货膨胀给烧毁!因此,次贷危机对美国并非没有益处,更何况还帮助美国累积了大量住房。这些住房同样是巨大的财富,它们是用全世界的钱建造起来的,但与购买次级债券的出资人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次级债券对应的不是房产。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华尔街的投机家们何以鲜有人锒铛入狱的原因了。 再进一步,如果没有次贷危机对寄生在金融衍生品中的大量资金的蒸发,就不会有美联储连续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如果没有始于2007年年底的中国股市的惨烈下跌和房地产的调整,也就不会有中国庞大的救市计划出台。 理解了这个秘密,很多东西,就都懂了。 货币超发的恐怖路线:从吸纳到蒸发 从货币的超发,到吸纳再到蒸发,这个被忽略的路线,主导着很多国家的资本市场趋势和经济大趋势。 中国亦不例外。2009年12月起,中国对房地产进行调控,而几乎在同时,食品类价格开始快速上涨,个别品种如绿豆、大蒜等,在很短的时间内,涨幅就超过了一倍。 这轮农产品涨价除了供求关系的变化,更是货币流向"作怪"使然。因为货币终归要找到一个去处,当房地产调控时,货币出于避险考虑不再大量涌入房地产,就必须流向其他领域--流到哪里,哪里就价格飞涨。 事实上,除了农产品,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领域,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华社在2011年1月4日,总结出了"2010年国内十大文化新闻",其中位居第二的是《中国书画拍卖连创天价》:2010年,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空前繁荣,中国书画拍卖连创天价。2010年6月3日,中国艺术品拍卖价世界纪录首次在国内诞生--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以4.368亿元总价格在保利春拍会上成交。近现代的书画杰作拍卖也连创纪录,其中张大千的《爱痕湖》、李可染的《长征》、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成交价分别达到1.008亿元、1.075亿元和1.71亿元。舆论指出,中国书画艺术品投资已经进入"亿元时代"。 从书画的趋势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来看,每当货币发行过快之时也是书画拍卖屡创新高之时,书画的"亿元时代"是对通货膨胀的另一个注解。 但这些领域对货币流动性的吸纳实在太有限。2010年5月,新华社记者对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进行了专访。彭森的回答对货币的吸纳和流向问题做了解释。 彭森说:"大家都知道,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投放了大量货币,我国2009年银行贷款投放了9万多亿元。资金流动性充裕后要寻找出路,为什么2009年没出现类似问题,而在今年(指2010年,下同)出现了呢?当时房价节节攀升,股市表现也很好,大量资金被房地产、股市等资本市场吸收。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股市也在下行。楼市降温,股市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资金退出股市和楼市后,就开始选新的目标。分析一下价格明显上涨的品种,虽然都是必需品,但除了粳米和蔬菜外,都是小的农副产品品种。这些产品都是季节性生产、常年消费,供应量、需求量都是一定的,都不是特别大,便于储存,游资更容易炒作……" 房地产和股市--中国的两大"海绵" 大量投放的货币,在中国,主要是通过房地产和股市两大领域吸纳,这两大领域的吸纳能力一旦受到限制,就必然促使货币流向农产品等领域。因此,国家为了避免民众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反应过于强烈,会小心翼翼地寻求某种平衡。比如,当农产品价格上涨,CPI涨速较快时,对房地产的调控就会放松。而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势头趋缓时,调控政策就容易变得比较严厉。同时,房地产的调控与股市的打压,在货币超发的今天,一般也很难再同步进行--政府必须小心地为货币流向找寻出口。 第7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7) 物价上涨是纸币超发的结果,是货币贬值的信号,也因此,当CPI持续上涨且涨速加快时,很多人出于对财富缩水的恐惧心理,会积极买房,把纸币换成资产。在这种情况下的购房行为,实际上相当于被动的投机,这时候的房屋其实已经变成了存款的一种存在形式,确切地说,就是一种金融产品。 当越来越多的人出于避险、增值的需求把资金投入到房地产时,住宅的金融属性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醒目、越来越突出。当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取代商品属性,其功能由相应的居住为主导变成以财富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为主导。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房价的根本性力量,就不再是实际的供求关系,严格地说,不仅仅局限于实际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货币政策越宽松,流动性越充足,简而言之,货币供应量越大,房价的上涨速度越快、幅度越大。 我在研读相关专著时,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凡是房屋交易频繁(包括换房)、投机盛行的国家,房屋的金融属性都会体现得更为分明。但是,这一点与中国截然不同。中国交易频繁与房屋质量差(不得不多次升级)、投机盛行有关,而国外则因为房屋质量都更有保障,能多次交易,也才具有金融属性。 大前研一在《心理经济学》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国人一生平均要换四次房子。与一生只有一套房子,房屋贷款要35年才能还清的日本人相比,美国人的住宅更像是金融产品。我曾在杂志一类的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把美国住宅的这种现象称为"不动产的动产化"。美国住宅寿命高达100年,只要位置恰当,住宅就能类似金融产品那样升值,而且,获利空间很大。只要利用住宅上涨赚取的利润,美国人就能一间一间地换房子,而且,越换越快,最后就能在高档住宅区买下一栋大房子。 通过大量数据的对比,我发现,凡是房屋的金融属性突出的国家,很容易引发系统性的问题,而且,最终都会拖累金融业,引爆危机。次贷危机后的美国,即为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当住房的金融属性体现得比较充分时,它对货币的吸纳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2010年8月,CPI同比上涨3.5%,涨幅创下年内新高,与此同时,房屋销售量也突然快速上升。民众出于对货币贬值的恐惧,再次蜂拥入市,推动原本已经畸高的房价继续上行。其实,中国的房价一直都是在这种恐惧心理下推动的,它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供需理论。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不控制货币发行量,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仅仅靠货币政策"回收"是无济于事的。 如果死老鼠成为货币,您爱它吗? 货币泛滥必然引发人们对资源的信任。 货币是财富的符号。在实物货币时代,货币本身就是资源。当然,一些另类货币除外,比如,托马斯·梅耶等人合写的《货币、银行与经济》中说,死老鼠在某些地方也曾被作为货币。我对此颇感兴趣,但没有找到进一步的相关解释,猜想这可能是利于灭鼠的需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死老鼠)的增多,意味着活老鼠的减少,意味着人类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而且,死老鼠也会越来越难获取--只当这是一个玩笑吧。 问题是,如果死老鼠突然被政府宣布成为货币,您会爱它吗?这个结果暂且不论,老鼠这个物种一定会遭囤积居奇,并最终被有关部门以保护濒危动物为名,珍藏起来--多产的老鼠可是最天然的印钞机啊!抓获的腐败分子,也一定都与死老鼠相关,成为名副其实的"硕鼠"。 在纸币时代,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仅仅是一种符号,纸币的价值必须通过它所代表的资源表现出来。因此,笔者多次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及的加元和澳元,在资源为王的周期内,走势强劲。它们背后所依托的资源非常丰富,而且,都是制度优越、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国家。资源的走势与其货币的走势相关性很高。 当货币所对应的资源大幅削减或消失的时候,货币必然快速贬值。 第8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8) 近年来,人类累积发行的纸币及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使得存量货币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这些货币所对应的财富却在变小--这是我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 资源快速减少 美国人斯蒂芬·李柏在《即将来临的能源崩溃》一书中写道:到2040年,全球地底石油将全部耗竭;25年内,将有16种金属矿物从地球上消失;哪怕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淡水,每年全世界在其设备上的投入都高达5000亿元;目前太阳能仅占全球总能耗的1%,其发展的高成本让人望而却步……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在查明的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中,可供经济利用的储量占总资源储量的比例不到30%。截止到1999年年底,铜矿储量为1941.9万吨、铝土矿3.7亿吨,铅771.4万吨、锌2249.1万吨、钨143.3万吨、锡97.2万吨、锑58.1万吨、钼132.9万吨,稀土矿2213.6万吨、镍275万吨。按照1999年我国有色金属矿石产量和资源利用水平预测,有色金属的静态保证年限,铜16.9年、铅6.7年、锌9.4年、锡6.7年、锑4.8年、钼16.5年。铝土矿如按实际利用水平,保证年限只有5.7年。如果考虑经济高速发展对有色金属矿产品需求的增长因素,并扣除因乱采滥挖对资源的破坏,其保证年限更低。矿山的产能和资源状态,是直接制约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多数有色金属矿山的处境十分困难,可采储量不足,产能下降,效益低下,关闭加速,矿产原料自给率下滑,进口依赖程度加剧。 一方面是乱采滥挖,一方面是粗加工,未对资源价值进行提升……在这些能源逐渐耗竭的过程中,纸币仍在源源不断地从造币厂释放出来,纸币的过剩已是大势所趋。这是我们今天必须清醒认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关键问题。 创新也是货币 我们都知道,美元作为世界第一大货币,一直在源源不断地涌向全球。但是,近年来,美国的通货膨胀并不严重,除了大约70%的美元在美国以外的国家流通外(比如,中国购买的金额巨大的美国债券,也是间接对美国超发货币的吸纳),与美国的高科技领域对货币的吸纳作用也密切相关。新技术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加大了对货币的需求和吸纳。世界级创新领域的专家约翰·高干脆直接认为"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货币"。 美国是一个拥有巨量资源和优良制度的国家。 美国汇聚了世界上最多、最优秀的科技人才。截至2009年,全球40%的诺贝尔奖得主来自美国。 美国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支出占全球总量的40%,工业化国家所有专利发明的38%。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9~2010》中,美国保持着国际竞争力的领导者地位,是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美国在全球科技进步中的主导地位,还体现在论文及专利的高产出上--三大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美国作者论文量均居世界首位。美国的专利产出数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日本和排名第三的德国。 美国是世界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它在技术方面一直孜孜追求并不断取得突破。它拥有像微软、Google等许多伟大的公司,也拥有像Facebook这样新兴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公司。 2007年,当Google高调宣布其准备进入手机市场的计划,将推出手机操作平台Android时,其针对的不仅仅是刚刚推出iPhone的苹果公司,更是瞄准了手机操作系统领域的诺基亚、微软等巨头。很多人都在怀疑,Google能行吗?结果,短短的三年时间,Android在业内的强势地位已经确立。2010年第二季度,美国新增的智能手机用户中,Google Android首度击败了苹果手机操作系统。从整个上半年的销售来看,Android手机也已经超过了iPhone。 美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军作用,几乎是无可取代的。但是,如果把创新也作为美元赖以存在的一个基础,那么,这一基础也不再坚如磐石。 第9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9) 2010年9月15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2010)》指出,2008年,全球专利申请量为191万件,比2007年增加了2.6%,这是自本世纪初互联网公司泡沫破灭以来专利申请增长速度最缓慢的一年。 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就与技术创新速度放缓有关。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技术创新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全球金融资本增长的速度,而华尔街仍然被当做是财富增值的最佳处所。因而,大量资金在缺乏有效投资目标的情况下,购买了人为制造的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产生了过高的泡沫,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美国公司依靠的创新优势受到削弱,而以资源优势(俄罗斯、巴西)和人力优势(中国、印度)等传统生产要素参与国际竞争的"金砖四国"的竞争力却有所增强。 无论是就美国还是就全球而言,创新的步伐都在放缓,对货币的吸纳能力都在下降。从这一点上来看,纸币的明天是暗淡的,或者说,纸币的大趋势是贬值。 泡沫源于货币滥发 各种不同的资产一般归于两大类别: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金融资产的大部分都是对实物资产所有权的间接要求权。两者是互相连通的。 次贷危机爆发后,为什么在实际需求并没有真正上来的情况下,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反而持续上涨?道理很简单,被虚拟经济吸纳的部分货币因为泡沫的破灭被释放到了实体经济中来,加入到了实物资产当中,参与对大宗商品的角逐。 近年来,毫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导致全球衍生品市场规模急剧膨胀。2008年以前,全球包括次级债券在内的各种金融衍生品的规模,就已高达531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品市场客观上吸纳了相当一部分超发的货币。次贷危机后,部分资金出于避险考虑,开始退出,涌入实体经济,推动相关商品价格上涨。 美国热衷于发展金融衍生品,某种程度上来讲,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对美元的吸纳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金融衍生品大多以美元进行交易,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可以加大对美元的需求,为美元的持续投放提供不竭的动力。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市场对美元的吸纳,减少了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量,确保了在美元滥发的情况下,美国的物价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 因此,无论何时,美国都不可能抑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这一切,说到底,还是货币超发问题。全球"过高的泡沫"从根源上讲,源于货币的滥发,金融衍生品只不过是进一步放大了货币超发的后果并加速问题的爆发而已。 现在及以后,人类都不得不为持续超发的货币付出代价。当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风险的真正含义时,财富快速缩水的风险正在以比气候变暖更快的速度到来。相关知识的欠缺使人们忽略了这些风险,当然,全球所有政府及相关机构,都在遮掩货币超发的事实,在浑然不觉中,攫取着民众辛苦创造的财富。 有关货币消亡问题,曾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引起巨大关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提出了明确而系统的货币消亡理论,我们对这一理论的价值暂且不予评论,但至少,在局部地区,当纸币泛滥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重新通过物物交换来实现商品的流通。事实上,每次大的恶性通货膨胀到来时,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只是不那么普遍而已。 也许,谈论这一点有些为时过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纸币的泛滥,人们的财富将越来越快地被扼杀,淹没在汹涌而出的货币洪流中。在新周期中,即使您守候着财富寸步不离,也无济于事,因为,财富的缩水与您个人的行为无关。超发的货币如泥石流般从天而降,摧毁一切,席卷一切,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它。有危机感、有智慧的人,唯有提前规划,采取应对措施规避纸币洪流吞没财富的风险,而浑然不觉,或漠然置之、无动于衷的人,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财富莫名其妙地流逝而无可奈何。 第10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10) 第三节 超发货币流向之房地产 货币超发很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对于这种因果关系,人们都有直观的认识。 货币与通货膨胀 我们可能会多次看到这组数据:中国的广义货币量M2余额在1990年的时候为1.53万亿元人民币,而到2010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在2009年,同比增长是27.7%)。 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92年(31.30%)、1993年(37.30%)和1994年(34.50%),那个时候发生了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原因有二: 一是货币供应增速过快,世界无出其右者。 二是中国缺少可以吸纳这些超发货币的领域,房地产和股市都处于刚起步阶段,规模有限。这意味着,货币只要一超发,没有任何缓冲,立即就会在市场中显现出来,推动物价的上涨。 为了规避这个缺陷,政府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行货币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纳超发货币。 于是,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开始展开。通过改革,原本应该由公共财政承担的职责,相当一部分转嫁给了公众。实际上,货币化与公共财政的去责任化是密切相关的。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原来应由财政提供的部分公共产品,现在需要钱购买了,对货币的需求量自然就增大了。在货币化的大背景下,住房、医疗、教育领域的货币化及股市的扩容,成为吸纳超发货币的重要领域。 中国现在的货币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2010年11月,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韦森指出:中国经济的货币化在加速。中国现在M2存量大约是70万亿,GDP大约是35万亿,这意味着我们1元GDP就有2元货币了,这说明中国经济的"通货"已经膨胀得不得了了,发的货币已经很多了。当然,"通货"是膨胀了,大大地膨胀了,至于CPI是不是也必定上涨,这另当别论。美国最近增发了6000亿美元的钞票,全世界一片哗然,但美国的1美元GDP目前才只有0.6美元多M2,比我们低很多呀!现在,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已经比美国高很多了。我把这种变化叫做中国经济的货币化在加速。 中国的货币化过程令人扼腕叹息。 货币化的深入,意味着民众承担的责任加大。 以教育为例。早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8条中就曾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也就是说,按此纲要,到2000年,4%应该已成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比的下限。但遗憾的是,即便是18年前的目标,迄今也远没有达到。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统计,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4.8%,而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6%。 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2000~2009年10年间,以4%的比例为目标,则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累计"欠账"已达16843亿元。财政欠账留下的缺口,自然是由公众承担的。 不同的货币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货币化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不同的。货币化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贸易的发展、资源的配置、人口的流动,都需要依托货币化才能更好地进行。而且,西方国家的资源主要掌握在私人手中,货币化使得私人的财富增长,消费动能得到充分释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而中国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基本上掌控在政府手中。货币化的深化对政府有双重好处。 其一,货币化意味着掌控丰富资源的各级政府变得更有钱,掌控的财富更大。以土地为例。2011年1月7日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逾7万亿元。在"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的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同比增加超过70%。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坦言:"城市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有增无减,利益分配不合理,社会矛盾突出,土地出让制度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第11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11) 土地的货币化实质上是财富从民众手中向各级政府及相关既得利益集团手中转移的过程。 诚如徐绍史所言,"利益分配不合理"首先是城乡土地利益分配不合理:从农民手中拿地,以万元为单位;在土地市场拍卖出让,以亿元为单位,计量单位相差万倍。其次是时间分配上不合理,前一任市长可以卖出未来三任市长的地,不仅透支城市发展后劲,更透支了子孙后代权益。利益分配不合理也包括不同产业投入产出不合理,对粗放用地、低效产业的依赖,使房地产像一块海绵一样,把资本流从其他产业领域源源不断吸引过来,使新兴产业缺血失血,实体经济无利可图,而房地产领域泡沫越来越大,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运行。 政府卖地的收入是直线上升的。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收入分别为7000亿元、近1.3万亿元、9600多亿元、1.59万亿元、2.7万亿元。五年合计总收入是72500亿元!这实际上相当于对民众的隐性征税。 其二,在货币化过程中,由于实行了去责任化,公共开支占比下降,为政府"节省"大量财富用于投资,使得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这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甚至畸形。 必须找到"海绵" 货币化对中国房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货币化说白了其实就是寻找对货币进行吸纳的"海绵"的过程。 在货币供给超量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找到吸纳超发货币的海绵,否则,将导致物价的恐怖性上涨。 2010年12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的采访。 记者问:目前我国的货币存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这不是说明咱们国家可用的钱多了吗? 李稻葵答:但是它的负面影响是什么?它的存款形式是不稳定的,是随时可以变现、随时可以转换形式的。它不像股票,不像汽车,也不像固定资产,它的形式随时可以改变,随时可以从银行,或者从百姓的床褥子下面拎出来去买东西的,如果大量取出来,对银行体系是个冲击,对整个经济也是冲击。 记者问:把钱引到哪里呢? 李稻葵答:需要发展资本市场,股市要扩大,通过扩大股市的方式,把资金逐步地引出来。同时也要有序地让资金出国投资,前提是有序的、可控的,逐步出国投资。 从李稻葵的回答中不难看出,连"百姓的床褥子下面拎出来"的钱都让他不安,如果这些钱固化到了股票、汽车、固定资产上呢?就不像现金那么容易变现了,对银行体系的冲击、对整个经济的冲击就会减小很多! 显然,恰恰是房价的连年上涨充当了吸纳超发货币的巨大海绵,这种吸纳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是,这种吸纳作用又有弊端,它容易引发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楼市,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抽血效应,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调控楼市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如果楼市中的资金,尤其是大量的投机资金,一旦由于恐惧调控而流向商品市场,又必然造成物价的飞速上涨,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由此造成楼市调控常常首鼠两端,难以取舍。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政府而言,最能够做到两全其美的调控措施,就是通过开征物业税的办法,让楼市中的投机资金不能抽身而退,让炒房者的部分利润,在这个过程中悄悄转移到有关部门手中。 在刚开始探讨物业税的时候,政府和专家们的意见高度一致:把开发环节和交易环节过重的税负,向持有环节转移,也就是说,物业税实际上是一个转移的问题,总量并不增加,而后来再无人提及转移问题,只提开征物业税,从"转移"变成了"加税",两字之差,可谓天壤之别。现在,物业税已经借房产税的"壳"开始试点了。 房地产的秘密 我们通过对房地产货币化过程的分析,了解一下其中的奥秘。 房地产货币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12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12) 一是1998年以前的福利分房时代。 二是从1998年7月国务院下发23号文(《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开始的货币化分配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阶段。而在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贷款买房、按揭等这些新概念登陆中国内地。 住房市场的货币化时代开启了。为了配合这一进程,从1996年5月1日到2002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史无前例地连续八次降息,以"分流储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想尽办法让老百姓去买房。 从2001年起,房价开始上涨--这是住房货币化的必然结果。 三是从2003年开始的商品房垄断市场的时代。也可以把这个时代开启的标志确定为2002年5月9日,这一天,国土资源部叫停已沿用多年的土地协议出让方式,从7月1日开始,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业内称之为"新一轮土地革命"。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地价、房价飙升,各个城市"地王"频现。 2003年,中国出现了"非典"--每当出现大的危机,中国都会通过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来应对。这是一个规律。 2003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也就是"18号文",将房地产业视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质起到了鼓励房地产发展的作用。从"18号文"开始,住房的公共产品特性被削弱,房价继续飞涨。 1998~2003年全国商品住房每平方米的价格只增加了343元。而到了全面实施"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18号文的第一年--2004年,每平方米的房价就比上年暴涨了352元。 2004年3月31日,国土资源部、国家监察部联合颁发《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行监察工作的通知》,规定当年8月31日是协议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最后期限,之后所有建设用地都必须通过"招拍挂"的形式进行出让,业内称为"8·31"大限。 这意味着,货币化不容忍"漏网之鱼",房价的大涨之门,彻底打开了。 房价迎着调控上涨 中国房价飞速上涨,正是从2003年开始的,除了众所周知的因素,与中国房地产背负的新使命--吸纳超发货币是密切相关的。 看两组央行公开发布的数据: 2003年7月末("18号文"将房地产业定性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的分界点),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0.62万亿元,而到2007年12月末,M2余额已达40.34万亿元,四年增长了近20万亿! 到2009年12月末,M2余额已达60.6万亿元,短短两年时间,又增长了20万亿元! 如此天量货币的增发,如果没有房地产的吸纳,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至少,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将超过1993年、1994年。但是,这个期间通货膨胀并没有那时严重,因为,钱被固化到了房屋上面。 到2005年,房价上涨太快成为了"两会"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两会"之后,3月底,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把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省政府负总责,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的,要追究有关人责任"。 一个月后,4月27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八条"出台。余温未消,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七部门早在4月30日即已拟好完成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又是一个"国八条"! 但是,房价在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在2005年下半年出现报复性上涨。以北京为例,2005年1~7月份,商品期房平均价格同比上涨了21.9%。 到2006年年初,房价继续一路飞涨,媒体声讨,民怨声起。5月17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六条"出台。仅仅12天之后,"九部委十五条"出台,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 金融方面,央行两次加息。银监会于2005年7月22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的九条措施,严控房地产信贷风险。2006年,不到6个月,九部委组成的调控大军出台了不下13个房地产调控政策。 第13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13) 然而,2006年的政府调控并没能如愿地抑制住房价的上涨。2006年10月,北京以10.7%的涨幅领先全国。自2005年7月以来,北京房价连续上涨15个月。调控政策一个比一个严厉,然而,房价一次比一次涨得高。 在此期间,货币供应量在飞速增大。 次贷危机救了开发商 2007年年底开始,房价开始步入调整--这次的调整是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而非调控的结果。 但是,楼市的低迷让对次贷危机忧心忡忡的政府再次出台扶持措施。2008年10月及以后,这些措施陆续出台。到了2009年春节一过,楼市回暖,量价齐升。2009年年底,一些城市更是出现了"恐慌性抢购",房价一骑绝尘,从低谷到巅峰,这一年楼市疯狂的涨幅令人瞠目结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几乎一天一个价--对照一下不难发现,天量信贷开始投放,房地产又承担了吸纳超发货币的功能。 房价一受到政策鼓励就上涨,很快,政府又不得不调整。 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表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拉开了"抑制性政策"大幕,这标志着中国房地产政策,从刺激消费又全面转向"抑制"房价。然而,2010年的楼市,犹如脱缰之马,继续保持着昂扬的上升势头,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很快进入3万元时代。4月1日,国务院又公布新政策,决定对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实际上,对于房价而言,调控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控制住印钞机和落实住房保障责任,这两条做到了,房价上涨的步伐就能减缓。否则,一边调控,一边加大货币投放,等于是火上浇油,是不可能真正抑制住房价的。 简言之,控制货币,房价就是无源之水;货币超发,房价就是有本之木。 货币供应量撑起高房价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把下面这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数据(全部为央行公开发布)与中国的房价对照一下,看看趋同性是否一致: 1999年为11.76万亿,2000年为13.24万亿,2001年为15.28万亿,2002年为18.32万亿,2003年为21.92万亿,2004年为25.01万亿,2005年为29.6万亿,2006年为34.55万亿,2007年为40.34万亿,2008年为47.51万亿,2009年为60.62万亿,2010年为72.58万亿……1999~2010年间,中国GDP年复合增长率为13%(当年价格数,比可比价格数大),而M2年复合增长率为17%。 货币越来越多,房价越涨越高,两者的关联度非常之高。或者,也可以把房地产当成一种货币--住房币,与中国最早的实物货币--牲畜币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那么,房地产领域对货币的吸纳作用,经过量化之后,到底有多大呢? 2008年3月17日上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就"住房保障"情况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表示,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了28平方米左右,人均每年增加1个平方米。齐骥给出的这个数据,是截至2007年的,当年,全国城镇人口共计5.94亿人。也就是说,2007年,我国城镇住宅总面积是166.32亿平方米。2008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5.9亿平方米,2009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8.49亿平方米,三年加总起来总共是180.71亿平方米,而2009年,全国商品住宅的均价为每平方米5182元。这样估算下来,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国城镇住宅的总市值应为93.6万亿元,如果算上全国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市值,将更为惊人--2009年全国GDP总额才33.54万亿元。 这个数据有什么意义呢? 意味着,房地产总值与GDP的比值,既超过了次贷危机前的美国,也超过了1990年日本楼市泡沫破灭时的日本! 在住宅货币化的大前提下,如果房价下跌,改变人们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导致房地产领域对货币的吸纳作用削弱,势必引发庞大资金流向商品流域,从而导致令人难以承受的通货膨胀。 第14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14) 在高房价和通货膨胀之间,政策更能容忍哪一个、更担心哪一个,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政府必须为超发的货币寻求一种持久而稳定的流向。 这就是另一种视野下的高房价问题。 第四节 超发货币流向之股市 吸纳超发货币的另一重要领域是股市。 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 中国股市一开始就承担着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定位。我国设立股市的最初目的之一就是为国企改革服务,使得那些亏损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起死回生。这种定位决定着,中国的广大投资者将为国企改革承担责任。 2000年3月15日,当时的朱镕基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中国证券报》记者问:"中国证券市场目前有近千家上市公司和四千多万投资者,请问朱总理如何评价中国证券市场十多年来的发展?国企改革与脱困今年进入决战之年,中国证券市场能为国企改革提供哪些服务?" 朱镕基笑了一下说:"你问的问题不好回答。"稍微犹豫了一会儿后,他挺了下身子说:"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很快,成绩很大,但是很不规范。要取得全国人民的信任、股民的信任,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中国的股票市场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其实,资本市场的功能,不仅是融资,更是一种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平台:民众把暂时不用的资金,"借给"亟需发展资金的企业,分享企业发展收益,从而实现比把资金存入银行更高的收益(与通胀指数相比,中国目前已经步入负利率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是双赢的。然而,对资本市场转嫁改革成本的初期定位意味着,股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其实是单向的平台,即股民向企业和强势既得利益者输血的平台。 中国股民一直不能获得稳定的回报,不仅是制约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大因素,也是影响中国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拉动内需、实现民富国强的障碍。 放下这些不提,股市对货币的吸纳作用也是赋予它的职责。 股市吸纳货币 我们知道,2003年,中国赋予房地产吸纳货币的使命,房价开始飞速上涨,而股市也一样。与房地产不同,股市要扩大吸纳货币的能力,必须解决一个障碍--股权分置问题。 股权分置改革,看起来国有大股东给了流通股一些补偿,但实际上受益最大的依然是国有股东。因为,国有大股东当初上市时并没有以现金在市场上购买股份,而是以远远低于真实市场价的资本估值而获得的股份及控股权,这些股权一旦上市流通,获取的收益是非常惊人的。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而这个时期,也正是中国货币步入超发轨道的时候。也就是说,股权分置改革,实际上消除了股市对超发货币的吸纳阻碍,同时,也使国有股股价连涨数倍,做大了国有资产。股权分置改革提升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拉升股价的动力,这意味着,大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在利益方面有了共同点。2005年6月6日,上证综指从998.23点开始起飞,到2007年10月16日,创下了6124.04的历史高点。 大量资金涌入股市,使得股市成为吸纳超发货币的重要场所。2007年10月16日左右,沪指登上6124点的历史高点时,两市A股总市值约为27.5万亿元人民币。而2007年11月6日,中国石油以约7万亿元的总市值高调上市,使两市总市值达到33.62万亿元。 从吸纳到蒸发:香消玉殒 在货币持续超发后,常年累积的能量终于如岩浆般迸裂。2007年,物价飞涨,犹如火一样燃烧。中国缺少像美联储那样明确的注销货币的机制,这使得通过股市蒸发货币、消灭购买力成为选择。 随后,中国股市惨烈大跌,使财富迅速缩水,持续飞涨的房价立即掉头向下。国内开始出现通缩苗头。到了2008年10月16日,沪市总市值仅剩10.5万亿元,流通市值为3.1万亿元。一年以来,两市的总市值已经蒸发超过20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75%的GDP被蒸发掉! 第15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15) 如果理解了2007年通胀最严重时,政府对控制物价的严厉态度,就不难理解中国股市的这种看似怪异其实非常明了和直观的走势。股市下跌将部分购买力蒸发,成为从源头上抑制通胀的捷径--这正是我从2007年9月开始呼吁A股空仓的判断依据之一。 但A股更重要的作用是融资,从股市成立之初到现在,这个功能始终都很重要。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就无法准确判断中国股市的大趋势。 实际上,每每想到这一点时,我都忍不住痛心。2008年,在股市大跌时,我也曾呼吁政府救市。我的想法是:在全球哀鸿遍野的时候,在很多优秀企业濒临破产的时候,中国如果能够保持住资本市场的稳定,更有利于走出去,对外展开收购,这种机会转瞬即逝。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股市比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跌得都惨,首先实现了自残,以至于使自己也陷入危机之中,再无力走出去。 实际上,中国买那么多美国国债,还不如多买些企业的股权--这也是我前面曾提到的--通过这种途径介入甚至控制外国的一些优质企业和资产。比如花旗银行,2006年,它的股票曾达到每股55.70美元,市值达到2772亿美元,而在2008年跌到3美元,2009年的3月6日,更是在盘中跌至0.97美元,与最高时期相比,跌幅高达98%,总市值只剩55亿美元,与中国的上市银行相比,它仅仅高于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这两家城市商业银行,低于当时我国A股所有其他上市银行。 不仅金融业,美国优秀的制造业同样跌得惨不忍睹。比如,美国通用汽车股价在一年时间下跌90%,到2008年年底跌到3美元。对于中国而言,诸如此类的机会实在太多,而都被错过了。 中国的行事方式,缺少大棋局观。 扩大吸纳的海绵 我们已经知道,融资一直是股市的最大功能。既然如此,那么,股市对资金的吸纳能力毫无疑问也会加大。 2007年,A股市场首次公开募股(IPO)创历史纪录,沪深两市IPO募集资金约4771亿元,加上再融资3657亿元,2007年A股融资总额突破8000亿元,超过2002~2006年5年间的融资总和,也超过了美国的融资总和,中国IPO金额全球第一。而名列第三、第四的巴西、俄罗斯股市,新股发行规模只有200多亿美元。 2008年上半年,在股市一路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的情况下,A股依然融资2437.22亿元,与2007年上半年同比上升25.31%。 2009年,A股市场股权融资规模达5125.26亿元,融资规模居全球第一位。 2010年,政府投资发展到关键时候,当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截至2010年年底,531家公司在A股市场融资10275.2亿元(包括A股IPO、再融资和债券市场),成为A股有史以来最大的融资年份。其中首发347家融资4883亿元,超过全球IPO融资总额的一半,再创全球第一。2010年的首发市盈率高达58.33倍,部分新股甚至定出了市盈率超过百倍的"天价"。许多公司已透支未来多年的发展。最为典型的便是海普瑞,询价机构与保荐机构互相捧场,询价机构的最高报价竟然达到250元,公司发行价最后定在148元,超募资金50多亿元。 2010年5月6日,中国第一高价股海普瑞在深交所上市挂牌交易,开盘166元,涨12.16% 其实,从股市的发展历史来看,它的功能并非仅限于融资。 对股市简单化的定位是投资者无尽的哀伤。 美国股市扩容到800只股票,整整用了100年时间,平均每年8只;香港股市扩容到800只股票,也用了33年,平均每年24只。而中国仅仅用20年的时间,就已发行了2000多只股票--这其实也是一种泡沫,一种因过量融资造成的横向扩大累积的泡沫。 由于过量融资,2010年,A股表现在全球主要股指中仅略好于西班牙股指,居全球倒数第二。 无节制的融资所产生的抽血效应,使得A股投资者难以获得与其出资金额相对应的稳定的回报。当然,单就这个时间段而言,自从2010年6月进入新周期后,在泡沫累积期会带来机会,问题是,泡沫的累积必将破灭,而泡沫破灭后依然是财富的蒸发,留给普通投资者的依然是伤痛,A股的赚钱效应很难保持稳定和持续。 第16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16) 伦敦商学院的埃罗伊路·迪姆森、保罗·马什和麦克·斯丹顿研究认为,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股市回报率远远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两者的相关性几乎不存在。这其实一点都不难理解:超量的货币供应和超量的新股发行,以及资本市场的利益输送等弊端,稀释了普通投资者的财富和权益。 因此,投资中国股市必须高度重视这种特殊性。在趋势判断和股市投资中,必须考虑这些看起来"外在"而实际上更为重要的因素。 内幕交易的巨大危害 除了融资规模的扩大,内幕交易等问题也是对普通投资者的巨大危害。 经济学中的完全信息假设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在资本市场,相关利益主体总在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市场,以引导行情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行进。比如,那些握有重仓的机构对市场总是表现出信心十足的一面,无论何时,他们总是市场人气的引领者,欺骗普通投资者跟风,等到他们将股票抛掉,又立即变脸,成为唱空者,以促使股市下跌,等着在低位收集散户投资者带血的筹码。 因此,经济学家吴敬琏直言,中国股市连赌场都不如。 2001年1月,中央电视台《对话》、《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对吴敬琏的访谈,吴敬琏谈了对股市的一些看法,其间谈道,"中国的股市很像一个赌场,而且很不规范。赌场里面也有规矩,比如你不能看别人的牌。而我们这里呢,有些人可以看别人的牌,可以作弊,可以搞诈骗"。由此联系到之前一年,吴敬琏曾就"基金黑幕"一事发表了鲜明观点,坊间将这一系列并非"正面"的言论概括为"赌场论"。 赌场论是中国股市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信息不对称是股市的常态。这个缺陷成为某些利益集团影响市场、操纵股价的工具,加之监管漏洞的存在和众所周知的腐败因素,使得内幕交易得以在这样的土壤下生长。 内幕交易者是潜伏在证券市场中的"扒手",他们在牟取不当暴利的同时,制造不公,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动摇资本市场的基石。因此,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加大对此的打击、制裁力度。 由于西方国家的法制观念已经培养了数百年,监管体系比较系统和完善,上市公司竭尽全力为股东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炒概念、讲故事、言而无信、内幕交易等现象并不容易发生。比如,某某股票上涨之后,上市公司出台了利好消息,那么,监管部门就可能深入调查,那些利用信息优势牟利的人将受到法律极为严厉的惩罚。而在中国,有的股票连拉了几个涨停之后,利好消息出来了,不少人投以羡慕的目光,遗憾自己没有提前知道相关消息。 市场的错位已经把投资者的心态扭曲到了如此地步! 有时候不能不感叹,不同的制度环境,培养了不同的公民,也培养了不同的思维、行为方式。当下的中国,投机之风弥漫,缺少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与这种体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当然,怨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有好的机制都是靠每个人的努力推动的,而不是等来的。 以制度打击内幕交易 其实,内幕交易行为并不难追查,关键是制度。 比如,中国市场存在着较多的重组行为,一些提前掌握非公开信息者(如公司高管),可以提前通过他人账户布局,潜伏下来,而对其他人则严守秘密,股价未曾出现明显异动。然后,等重组信息公开后,股价连续上涨,潜伏者获利了结。 这种内幕交易形式比仅仅借助信息获取时间差牟利的行为更为隐蔽,获利更多,危害也更大。因为,公司的高管可能为了事先潜伏账户的收益而盲目重组,这种重组由于是拿公司的规划、股东的资金来满足个人私利,重组的质量往往非常糟糕--当然,这也不是内幕交易者最关心的。 尤其实行股改以后,上市公司及其高管的利益与股价更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上市公司讲故事、制造各种题材的冲动更加强烈,一些缺乏责任心的高管往往只求短期效应而忽略实质性效果,许多投资打水漂与此不无关系。 第17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17) 因此,我曾经撰文建议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行为,不仅要关注股价的异动,也应关注重组等的实质性效果,对于明显有违常识、造成重大损失的重组,可重点监督,看重组、投资前后,伴随着股价的大起大落,是否存在内幕交易。 但是,制度缺陷决定着,在中国,股市要想走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正规程度,要经过一个十分曲折和痛苦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公民,其实,有什么样的公民,也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靠的从来都不是惰性十足、奴性十足的劣根性,靠的是积极的推动,靠的是进取精神和不懈的追求。 货币危机的源头 有一点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如果货币超发,终归是已经发出来了,无论它在哪里,它都是真实存在的。与其手忙脚乱地去控制物价,不如从源头上控制住货币超发的闸门。毕竟,价格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货币问题。 货币超发必然引发通货膨胀。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未来货币泛滥存在着巨大担心。经济学家们认为,过去十年M2已增长450%,继续增大的话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人民币大幅贬值、泡沫升腾,甚至严重的金融危机。 中国社科院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经济体制不一样,对货币供应量的容忍度也不一样,指标缺乏可比性。但一般而言,经济学界一般采用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来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目前来看,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在1以下,而新兴市场国家则相对较高,货币供应量一般为GDP的1~1.5倍,超过2倍的很少。 2010年11月2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经过金融危机的调整,我国的货币存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货币存量与GDP的比重达到200%。货币供应量超速势必会带来潜在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资产泡沫、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和资金流动风险必须高度关注。"货币供应超量将导致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形成泡沫,一旦形成的泡沫突然间破裂,会带来一系列家庭、投资者、金融机构、企业等方方面面的资产负债表的问题。"李稻葵建议,宏观经济应该关注资产价格,甚至应该控制资产价格。李稻葵所指的系统性风险,还包括大规模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下滑,以及资金从过度宽裕到紧张--全球从流动性过剩变成"冷水澡",如果国外金融情况收缩,资金无序地、大规模地流出,将会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同样发出警告的还有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他在2010年9月份的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新巴塞尔协议降低了非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杠杆率,但如果中央银行仍然不一致,创造巨大的货币供应,危机还照样爆发"。他呼吁控制货币发行。 但中国的货币供应减缓几乎是不可能的。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撰文指出:"更具特色的是,中国与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径不同,在那些地方,货币存量与GDP之比超过了90%的高点就掉头向下。而中国的货币轨迹是继续攀升。我们也许需要新的验证,看看资产市场化是不是比产品市场化带动更高的货币需求?不过在得出结论之前,制度分析还可以引出另外一个方向的问题:如果货币深化的进程停滞或逆转,那么,过多的货币存量将因此减少了'消费需求',就转而压迫一般物价与资产价格,引发通胀与某些资产价格的狂涨。" 那么,中国必然因此走向与泡沫的博弈之路,战胜泡沫,或者被泡沫摧毁。除此,似乎没有中间路途可以选择。 第五节 人民币升值之血与中国的未来 怪异的对外升值对内贬值 如果货币超发,结果就是贬值。但是,在中国又有所不同--人民币对内贬值而对美元等升值。 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现象。在国内通胀压力日益增大的同时,即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同时,对外尤其对美元为何却在快速升值呢? 第18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18) 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国内有一位知名大学教授在电视上做节目时,把中国国内的存款与庞大的外汇储备累加起来,以证明中国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实行规模宏大的投资计划。 殊不知,二者之间,相当一部分是重叠的,即外汇储备绝大部分是靠在国内增发基础货币积累起来的,是以国民承受更大的通胀压力和更泛滥的流动性威胁为代价的。 1993年12月28日,央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据此,从1994年1月1日起,中国实行了汇率并轨,央行对于境内机构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支实行银行结汇和售汇制度。只要是贸易顺差、国际贷款、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汇,由央行强行结汇,央行则向市场投放与强制结汇金额等量的人民币货币供应。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央行通过在国内印钞票储备外汇。 由此,外汇占款越大,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也就越大,货币的乘数效应也就越高。 1994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仅为516亿美元,从2003年开始激增,当年新增外汇储备达到1168亿美元,此后的增加更加迅猛。也正是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明显感觉到社会上的钱多了!同样,也正是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房价步入快速上涨轨道。 内在的联系恰在于此。国内的钱多了,货币贬值,资金出于避险、保值的需求,疯狂涌入房地产等领域,导致资产价格暴涨。 在国内投放基础货币来储备美元等外汇,必然造成这种局面。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高达2.8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全年新增外汇储备近4482亿美元。如此海量的外汇储备,必然有相应海量的人民币投放到国内,"钱"焉能不多呢?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不仅导致国内货币的超量发行,同时也纵容了美元的超发,为其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而超发的美元再被中国储备,中国在国内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美国再印发更多的美元,中国再储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当然是对中国而言,对美国则无疑是良性循环。 外国的研究者也早已关注到这个问题。 美国学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和维杰·乔希指出:全球衰退有诸多相互交织的成因,但比较正确的观点是,东亚和中东部分国家的外汇储备积累,在全球经济崩溃中发挥了关键性的放任作用。2003~2009年间,全球外汇储备自2.6万亿美元攀升至6.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而同期全球GDP年均增长仅4.4%。这就意味着通货膨胀压力急剧增长。然而,各国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要持有币种,又使得美国得以避免通货膨胀,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国内政策,步入不可持续的资产与消费繁荣期。简言之,中国的外汇储备积累与美国的通胀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中国似乎比窦娥还冤,但从本源上分析,又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以这种方式与强国博弈,焉能不受损? 中国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尽快作出调整。 恶性循环的魔咒 可怕的不是对危险浑然不觉,而是无视背后的重重危机与风险。 2009年12月16日,我在《通货膨胀早已在我们身边(兼谈房价)》一文中写道:"……投资就是未来的供应!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过度信贷支撑的情况下,才能与中国的出口相对接,消化掉中国过剩的产能。在次贷危机后,由于美国消费者已经透支了未来若干年的消费,他们的消费能力今非昔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仍然大规模地进行投资,一旦这种供应能力在未来释放出来,产能过剩的严重局面情何以堪?这将在未来让中国作茧自缚--一方面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大量产品积压。也就是说,在通货膨胀之后,中国将步入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国内的通货紧缩共存的经济形态!" 西方发达国家压人民币升值(狙击欧元后即正式展开),中国出口下降,结果是:相关产能过剩。 第19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19) 中国国内大规模投资供应增加,民众收入和购买力跟不上,加之相关投资项目本身就已是过剩项目,结果必然是:相关产能过剩。 都在回到一个点上。 这恰是至关重要的点。 双重过剩的结果是,为了GDP和就业,只能继续搞投资,搞投资只能继续注资,注资缺钱只能继续走投放基础货币之路--回到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下。 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只能在本国消化,这意味着人民币购买力下降的趋势难以改变。 另一方面,次贷危机使美国庞大的金融泡沫破灭,美国总统奥巴马必然重回重视传统制造业(吸纳就业)和大力发展新能源(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政策目标线上。事实上,在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即将政策重点放在上述两个领域,同时提出了出口倍增计划,而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实行弱势美元政策。从大宗商品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意味着一个起涨点的确立和进一步被强化。 但是,美国并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它还必须依赖于科技进步的力量。因此,我此前多次撰文指出,美国经济将在2010年第四季度尤其2010年11月份后走向复苏,由于这种复苏不能在短期内有效吸纳就业,美国经济的复苏在初始阶段将与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并存,直到重振金融业,美国经济才能全面走好。 合力推动资源品价格上涨 中国庞大的投资,必然带动对资源的需求。 另一方面,美国在这轮新周期实行的弱势美元政策,也在为资源品走牛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两者的合力,必然推动资源品价格的上涨。 我在2009年1月16日撰写的《投资感言》一文中强调:"当时,我根据利益分析法判断,黄金价格会一直盘整到布什下台和奥巴马上任的交接区,在此前的几次讲座中,我多次提到,黄金价格在等待奥巴马,奥巴马上台之后,黄金价格将走出一波涨势(当时看到1300美元,2010年年初作了对黄金下一阶段的判断)。"2009年1月20日,美国当选总统、民主党人奥巴马在美国国会大厦西侧的露天平台上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黄金突然加速上涨,而美元经过短暂上冲后,即步入跌势。 早在2008年,我就针对黄金与美元同步性的问题,研究推导出了大致的模型,发现:从2009年起,黄金与美元在某些时段将会同步而行,而且,这种同步性比以往明显要频繁。结果,黄金与美元演绎出的近乎完美的同步性令投资者困惑不已。2009年9月底,我应邀在美国演讲的时候,被很多人问及这个问题。其实,道理并不复杂,当黄金的货币性特征与美元的货币性重叠的时候,或者,当黄金的商品性与美元的商品性特征重叠的时候--美元的商品性只在避险需求强烈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二者的趋势就会同步。 奥巴马面临的难题决定着,他必然要强压人民币升值。 实际上,自奥巴马上台后,强压人民币升值的浪潮一浪更比一浪高。几乎每一次中美会谈,人民币升值都是一个必谈的话题。 一方面,美国要实行弱势美元政策,另一方面,又要确保美元独步全球的霸权地位不动摇,就只能通过袭扰唯一能和美元相抗衡的欧元,或者诱发其他相关经济体的危机来实现,即通过引发其他经济体的危机,来强化美元的唯一强势地位。 先升后贬的巨大陷阱 这就意味着,人民币不仅对欧元升值,对美元也必然升值--而这只是强压人民币升值的一个环节,另一个环节将在未来出现,即通过引发日本债务危机的方式,迫使日元快速贬值,导致人民币相对日元也快速升值。 而融资难、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税费负担增加等因素,已经让中国中小企业走得非常艰难。此处还需要提及的是,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的生产成本正在由于技术的革新不断降低,这一点更让中国慢慢失去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如果人民币突然快速升值,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相当一部分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与相当一部分技术含量较高而较少得到政府政策资源支持的民营企业将倒闭。随着倒闭潮的出现、蔓延,人民币赖以依托的基础变得脆弱,人民币对美元就会出现快速的贬值--这种情况下又极容易引起外资、热钱撤离,使人民币贬值压力骤然成倍增加。 第20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20) 这种危险布局的逻辑是: 先逼迫人民币升值,导致大量出口型制造企业因亏损而破产倒闭,这其中包括许多优质企业,而后,再推动人民币大幅贬值,以推高在中国泡沫和套利中获取的暴利,收购中国的优质企业、人民币资产、资源! 这正是人民币升值之血。 当外部所有的棋子都摆放在应当摆放的位置,当棋局渐成,中国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的危机吗? 美联储开动印钞机 2009年3月18日、 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先后宣布推出两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并在2010年12月3日,明确暗示"必要时不排除推行第三轮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2010年最后一天,美国政府的债务已经突破1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一年的GDP,美国债务的上限在1993年时为4万盖特纳多亿美元)。奥巴马政府必须尽快说服国会,提高债务极限水平。这对经济增长仍十分脆弱的美国来说,绝对是最后一根稻草。否则,赤字巨大的美国将不能再发债,甚至到期的债务也还不了,债务违约又将导致利息大增,美国或许会重蹈希腊覆辙,爆发债务危机,震荡全球经济和市场。而且如果政府支出骤降,将必然导致美国经济骤冷,失业率大增。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绝对不会让这种事发生。2010年2月份,当为拯救经济而让美国的债务规模快要达到极限时,奥巴马政府强力游说,推动美国国会修改法案,将政府负债上限由12.4万亿美元提高到14.3万亿美元。 2011年1月6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致函参议院,提醒国会要及早行动提高美国公共债务的上限,以避免引起支付困难和市场混乱。如果国会不尽快采取措施,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盖特纳说,按照目前的借贷速度,美国的国债数量将会在3月底达到14.3万亿美元,也就是现有的国债上限。 2011年3月1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美国国会不上调债务上限的后果,将比美国联邦政府关闭更具破坏性,且会将美国经济带入动乱。伯南克在参议院金融委员会做半年度货币政策陈述时称:"如果国会议员们无法团结一致上调美国短期债务上限以通过基本财政重组的方式帮助联邦政府融资,那么破坏性甚于美国政府关闭。"伯南克强烈支持做出有必要的预算变化以降低美国堆积如山的债务,以及未来几年面临的不断攀升的赤字水平。他表示,美国面临的财政挑战是政府需要处理的最为紧急的长期问题。 美国的债务上限上调为什么很危险呢?因为,14.3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与美国的GDP总量非常接近。债务一旦高于GDP,就意味着,一个经济体可能陷入衰弱--道理非常简单,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与欠债利息基本持平,通俗地说,就是开始白干了! 这种情况下,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随时可能被点燃,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即为典型例子。 但美国国会上调债务上限是必然的。事实上,在过去10年里,美国债务上限已被提高10次,再次提高势所难免。 2011年2月14日,白宫预计本财政年度的联邦预算赤字将扩大至1.65万亿美元,占GDP的10.9%,创历史最高水平,也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水平。 美国公共债务最近几年的加快扩大,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税源减少和多年来的赤字财政政策的结果。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认为,目前美国还没有找到解决巨额财政赤字问题的良好方案,它的信用风险不断累积,这不仅使中国等新兴市场面临资本大量流入、输入性通胀的风险,也将危及其外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也表示,随着美国政府债务的数额越来越大,其国债价值也将面临严重缩水的风险,从而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债权国外汇资产的安全。 这是中国持续购买美国债券的必然结果。今日被动之果都源于昨天种下的因。 早在2009年年初,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斯表示:"如果政府不采取增印钞票并贬值美元的方法,就根本没有足够的钱以实现其承诺的社会福利水平。"威廉姆斯认为,鉴于美国政府正在为其庞大的债务货币化,美联储将更多地增发货币并进一步贬值美元。 第21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21) 民间研究者宋鸿兵认为,美国经济已经被债务绑架了。1929年与2009年最大的共同之处,就在于美国经济的负债与GDP的比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1929年,美国总负债占GDP的300%,整个国民经济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崩盘;而2009年,美国的总债务已近GDP的400%。 美国需要更多的美元来刺激其经济发展,让全世界共同分担其经济调整的阵痛。同时,也间接导致了另外一个结果:在中国相关企业处于倒闭潮时,有更强的收购中国企业和中国相关资源的能力。 货币超量供应的杀伤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自身的货币超量供应。 货币的超发对于经济体而言,犹如一剂效果奇佳的猛药,但服用过度之后,必然导致严重的器质性病变,以至于使得任何补救措施都无能为力。 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之后,它对通胀的承受能力将有所增强,加之实体经济复苏带来的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而实体经济缺少内生性的良性强劲表现的中国,对这种通胀压力的消化能力将减弱。 央行紧缩信贷的政策,将加速中国实体经济的缺血,其实中国的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一直为资金不足深受困扰,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基本上存在于投机领域。央行的政策奈何不了它们,对实体经济的杀伤力却是一针见血。 也就是说,当中美共同面对同一种泡沫的时候,面对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从通胀到高通胀再到通缩,这个过程也许并不长,却充满焦虑和痛苦。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面临一种极为不利的局面。 应该认识到,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状况,不仅在给国内造成日益严重的购买力下降缺陷,为产能过剩埋下巨大隐患,同时,也为人民币未来的大逆转埋下巨大隐患。 本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也出现过。日元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加速了泡沫的凝聚。但是,当泡沫被刺破,日本发现此前自己购买的大量美国资产都要拱手让出,大量财富被洗劫一空。 这种教训之于中国,并不遥远。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制度设计,是选民决定政治家的生命,各个层次的政治家都对其选民负责,千方百计地讨好选民。这决定了,政府必须以选民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而且,政府的行为方式相对是比较透明的。美国的制度安排赋予了民众知晓相关信息的权利,政府必须满足。因此,即使在对外表现出攻击性的时候,美国政府还必须一遍遍地向民众解释这样做的理由和下一步的打算等。因此,美国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公开化的(所谓的阴谋论散布者,其实是没有注意这些公开的信息。因为看不懂才冠以"阴谋"之说)。正是这样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制约了政府官员徇私舞弊、假公济私的行为,其腐败产生的土壤非常贫瘠。也正是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得这个民族有着超乎想象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制度的优势成就了强势的美国,使它具有能够对外狙击的能力,而不是相反。 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常识。 有关这一点,我们通过诸如维基解密披露的相关细节也可以知道:凡是揭秘的内容与美国相关的,都是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 因此,在美国处于危机中的时候,它必然会做对它最有利的选择。欧元作为对美元影响最大的货币,受到狙击是必然的--当然,欧元引来狙击同样是欧元自身的缺陷所决定的。 狙击欧元的棋局早已展开 以上只是我在2008年年底的预言,欧元狙击战将在2010年打响的分析依据之一。2010年3月,我又进一步确认,2010年5月,欧元国将与华尔街展开决战,并且会速战速决,而结果则是欧元的影响力受损--这是必然的结果。 2010年3月17日,我在《货币战争悲壮的英雄:帕潘德里欧》一文中进一步分析:"欧元之后,投机大鳄们下一个要攻击的将是中国。伎俩仍旧是:热钱涌入--逼迫本币升值--推高泡沫--热钱撤离--泡沫破灭……只不过,中国一直在主动制造并累积泡沫,并且乐此不疲,不遗余力。很多时候,不能埋怨投机大鳄太凶残,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问题。不自省者自灭。在帕潘德里欧悲壮抗争的时候,北京又诞生了几大地王,其中有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下属企业。地王一出,周边房价立即暴涨……此时此景,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第22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22) 随后发生的事情,与我的推导基本吻合--在完成对欧元狙击的当月,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开始强势力压人民币升值。如果了解了前面的程序,就不难理解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了。 除了强压,还有一招就是自贬本币,来造成人民币的相对升值。 有什么样的因,必有什么样的果。 货币供应数倍于美元增长速度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正在给中国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压力,同时,给中国的通货膨胀注入日益强劲的压力。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有可能把自己逼入绝境:为未来人民币的快速贬值创造条件,为已经布局完毕的外资在未来收购中国优质资产提供更多便利。 这种经济决战的生死棋局,其实早已展开。 美元的回马枪 很多学者认为,美国受不了美元升值带来的弊端,论据之一是美元升值会加重美国的债务,而美元贬值则可以稀释美国的债务,美元贬值更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结论是美国更喜欢让美元贬值。这种看法太教条,缺少大格局,是典型的散户思维。2008年,当我抽时间去读在职金融学博士的时候,深感中国金融教学与现实的脱节。没有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金融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很多人认为中国缺少尖端金融人才,实际上,中国缺少的是懂金融常识的战略家。 只要美元升值不是在美国大规模集中还债的时候进行,这种升值对于债权人的意义,更像是坐了一趟过山车而已。 更重要的是,美元快速升值是与什么条件相伴的?是促使人民币泡沫的破灭,如果致使人民币瞬间大幅贬值,美元就可以以1∶20甚至更高的比例兑换人民币,廉价收购中国的优质资产,当它掌握了足够的资产,所欠中国的债务不就在事实上抵消了吗? 而且,这样做还不至于伤害到本国债权人的利益,不引发民众反弹。可谓两全其美。一旦时机到来,美国就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各种工具的协调配合--这绝对是华尔街的强项,引发全球美元向美国回流,导致中国等新兴市场迅速从通胀陷入通缩、从流动性过剩转向流动性短缺,并因短期内大量失血而轰然倒地。 更大的危险在于,中国"拉闸限电"式的低碳经济路线(这种低级的低碳经济路线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货币政策紧缩压力、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以及为了支撑庞大投资计划带来的税费压力,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生死抉择。 一旦外部施展攻击,这些企业将猝然倒地,沦为他人囊中之物--尤其那些因国内货币政策紧缩而在海外融资的企业,一旦美元升值,来不及半点防范就将密集暴死! 奥秘正在这里。 这是中国当下必须警惕的。 同时,在美元正式步入强势轨道(此处加上"正式"是因为,并非指美元的短暂反弹,而是指转势)时,我多次提及的始于2008年11月的这个新周期也将结束,资源的王者之气将褪去,因为,唯有此,美国才能收购更多的资源,而后再通过美元的贬值和资源更大幅度的走强,化解自身债务,增强自身实力。 第六节 解密中国制造国内贵于国外 之所以单独写下这一节,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它是畸形环境造成的一种畸形的现象。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解剖,很多问题就能浮出水面。 而相关问题,无不让人触目惊心。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把消费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在中国千方百计拉内需而效果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很多国人一到国外却疯狂抢购,甚至把一些商场给清空,如此消费能力,令西方国家感叹不已。以至于法国的很多知名商店,都开始雇用会讲中文的店员,因为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商场效益如何,与能否吸引中国人光临息息相关。 第23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23) 显然,这种消费欲望是不需要鼓励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物价含税最高 中国之所以消费低迷,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物价太贵,同样的商品,不仅进口商品价格远远高于国外,"中国制造"的商品价格也远远高于国外。 凡是去过国外购物的朋友大都有这种感受。2009年,我到美国时,曾经对几十种商品的价格与国内进行比较,发现美国除图书、音像之外的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折算成人民币以后,都比中国便宜,最多的便宜70%以上。更离奇的是,连"中国制造"的商品,都能比国内便宜一半左右。也难怪国人为何在国外一掷千金,大包小包往回拎了。 2011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播出了一则名为《出门去抢购!》的专题节目,对中国人在境外疯狂抢购的场景进行报道。 问题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商品,漂洋过海,何以比国内还便宜呢?必须强调的是,一般而言,国外销售的"MADE IN CHINA"的商品质量优于国内,服务也更好。 这是一个奇怪但并不有趣的现象。这一经济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重重危机--是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达到临界点的必然反映。 商品在出厂以前,并没有明显区别。区别在于出厂后。 首要原因就是税收太多太重了。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曾经做了个比较,从整体税负来看,中国的税负水平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并不属于最高。关键是税制增加了很多隐性的负担。 中国的很多税收是"隐身"的,你看不到,但却"逃"不掉。譬如本该由企业承担的产品税和营业税等税项,出厂前就被列为产品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由于我们的购物小票上通常只有价格,而没有税的踪迹,这些"隐蔽"税种通常轻易就被消费者们忽视掉了,但由于计入了价格当中,商品的价格自然就高。 高培勇介绍说,在中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的税种。剩下的不足30%的税收,则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收入环节的税种。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按人民币计算,倘若上述国家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响不论,那么,作为价格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美国168元,日本186元,欧盟15国300元。" 也就是说,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这导致中国的商品价格普遍比国外高,即使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国内的售价也远远高于国外。 除了每月工资单上标明了上缴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以外,每天的衣食住行,自己的每一次日常消费,都包含了纳税行为。据了解,2010年的个人所得税数额,仅占了中国税收总收入的7%左右。而仅增值税和营业税两项,就占据了税收总额的44.2%。大部分个人承担的"间接税",都隐藏在不易察觉的经济行为之中。 "中国制造"高于国外价格自然就不奇怪了。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靳东升在2010年年底的一次演讲中也表示,中国的流转税类比重偏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并没有"营业税"的定义,在美国,一般而言,消费者需要缴纳的就是消费税,但是这个税费在各州都不相同,最高只有10%,有些州甚至还减免了消费税。在中国香港,人工、地租都比内地贵,但很多商品反而便宜,这正是因为香港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我国共有19个税种,这些税最终会通过商品价格体现出来。因此,中国制造比海外贵,至于进口产品,更是比国外高出一大截。如果你在中国内地购买一块售价2700元的瑞士进口手表,其中将包含17%的增值税392元,30%的消费税623元,城市维护建设税71元,11%的关税267元,赋税总额是1353元。税在价格中的占比超过了50%。 第24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24) 层层关卡 关卡太多,必然导致交通运输成本上升。 国内的商品虽然没有远渡重洋,但是,历经重重运输关卡,运输成本外加各种乱罚款、乱收费,累加起来,比国际运输路线更昂贵。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是:1千克货物从上海运到纽约只需1.5元人民币,而从上海运到贵州却需要6~8元人民币。 流通环节成本过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商品要进入超市、商场,往往面临着高昂的进场费: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毛利补差、条码费、端头费等,另外还有促销活动中的条幅、花篮、空飘、地贴、墙贴、灯箱、DM特别广告、人员管理等费用。除此,还有各种暗箱操作的费用,否则,自己的商品就可能被摆放在极偏僻的位置。无孔不入的腐败,加大了中国整个经济体的运行成本。由于商场、超市收取了远高于国外同业者的费用,获取了更高的利润,根据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理,这些都被纳入到价格当中,转嫁给了消费者。 货币多、商品少 货币是导致"中国制造"国内贵于国外的更重要的因素。由于目前国内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已经超过美国20%多,导致同样的商品在中国所对应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在美国所对应的货币量,而人民币并非国际货币,基本上都在国内流通!或者说,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其实是被严重高估的,当高估的人民币兑换成相对低估的美元等外币去购物,就会感觉到物价极其便宜。正是汇率的扭曲,使得出国后,以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购买的商品价格反而更便宜。由此可见,人民币并无任何升值的空间。或者说,人民币升值,只是一个暂时的虚幻的假象而已。 出口退税之弊 中国商品出口到国外,价格变得比国内便宜,与中国较高的出口退税率不无关系。当然,由于中国的制造业税费压力过重(次贷危机后,各级政府为了落实庞大的投资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的税费征收力度),很多出口企业只能靠出口退税维持生存。 出口退税减少了我们的财政收入,而使国外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或者说,对国外的消费者给予了补贴。这里面其实还隐含着一个逻辑:为了补贴外国消费者,中国消费者需要承担更高的税费。因此,美国对国民一再减税,而且,出手大方,而中国不敢如此做。2010年1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共和党人达成的减税法案获得了美国国会参议院的投票通过,该项法案耗资8580亿美元,将延长数百万美国民众的税收减免措施,并将通过拉动消费来刺激美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的消费者除了看着眼馋,只能叹息了。 外国进口商对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了如指掌,他们会想法切分国内企业的这块蛋糕,使得我们的企业享受到的出口退税好处其实很有限,倒是外国人拿走了大头。 在出口退税政策下,国内一些企业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口商品。国内商品价格高于国外,就变得顺理成章。 而且,由于我国常年实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战略,每当外部发生危机,中国都会提高出口退税标准。出口退税率提高了,财政收入减少了。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9年全国共办理出口退税6487亿元。这意味着财政收入相应地减收6487亿元(已超过当年税收新增的收入),给本来严峻的税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为了应对庞大的投资计划,我国不得不增发货币和信贷。流动性多了,就必然引发国内的物价上涨。 其实,中国应该给所有企业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这种环境本身比出口退税更重要。 贸易顺差加大国内基础货币的投放 "MADE IN CHINA"的商品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口,大大提升了我国商品的竞争力,导致贸易顺差加大。而在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下,贸易顺差又使得国内基础货币的投放被动地加大。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基础货币的增加,一直与此密切相关。由此,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的逻辑就成立了。也因此,"MADE IN CHINA"的商品,在国内的价格就显得比国外更贵了。 第25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25) 离奇的是,中国凝聚着民众血汗的商品,换来的美元,又以购买美国国债、企业债等形式,流回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我们得到了什么? 由诚信缺失增加的成本 国外的商家与生产厂家打交道,诚信度一般都比较高,合同一旦签订,大都会认真执行,这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而生产厂家与国内的商家打交道,经常面临着账款拖欠,迟迟追讨不回的风险。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厂家大都会提高价格,而这些成本也基本上都转嫁给了消费者。 在"中国制造"的商品国内贵于国外的背后,同样是人民币升值之血。这种外升内贬的现象,正在不断加剧着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它使得货币赖以存在的基础变得脆弱,极容易突然发生危机,尤其是崩溃危机。 应该认识到,在美国债务出现危机苗头时,它必然采取固有的战略,通过狙击其他经济体,让其他经济体尤其是与之有竞争能力的经济体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才能保持美国的相对优势,使美国举债行为能够继续进行,维持这个强国的正常运转。这意味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果自身货币超发、泡沫累积、制度漏洞等缺陷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实际上已经站在美国的目标之下。 注释 ①向松祚.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根源和后果.凤凰网财经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fhzl/20110228/3515844.shtml,2011-2-28 ②33年前100万现在只值15万 追回通胀偷走的85万.广州日报,2010-9-17 ③钟伟.货币化进程宜有反思.中国经济信息,2009(17) ④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⑤(加)杰格迪什·汉达.货币经济学.郭庆旺,刘晓路,陈卫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⑥这里没有考虑M3等因素,因为美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发达,其M3更大。遗憾的是,美联储从2006年3月开始不再公布它的M3数据,而2006年2月,美国的M3是M2的1.53倍。美联储所用的M1,包括流通现钞、活期存款(无利息的支票账户存款)以及旅行支票,M2是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包括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非机构)及其他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如1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隔夜回购协议和隔夜存于欧洲非美国银行的美金等。M3是在M2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流动性不强的资产,如10万美元或以上的大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机构)、中长期回购协议及中长期存于欧洲非美国银行的美金等。 ⑦(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断.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06 这段话同时被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货币银行学》引用。刚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一度怀疑是不是作者弄错了,因为300亿倍实在太大了!后来,又查阅了其他相关资料,尽管数据有出入,但基本上都是用多少亿倍来表示的,说明当时的通货膨胀的确是非常严重的。 ⑧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刘毅等译.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⑨张友直.中国实物货币通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⑩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史志宏,徐毅.晚清财政:1851-1894.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同上。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许梦博.被物价支配的经济史.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断. 安佳译.商务印书馆, 2006 (英)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 周洛华.经济学家是我的"仇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欧阳卫民主编.二十世纪重要经济学家货币金融思想.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梁捷.货币的非国家化:货币发行也该交给市场.南都周刊,2007-8-20 梁捷.货币的非国家化:货币发行也该交给市场.南都周刊,2007-8-20 第26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26) (美)威廉·贝克.金融的困境.李凤译.中信出版社,2011 陈道.2005年中国汇率制度报告.第一财经日报,2005-12-14 (英)希勒尔·蒂克廷.今日的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裘白莲,刘仁营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11) (日)大前研一.心理经济学.糜玲译.中信出版社,2010 托马斯·梅耶等.货币、银行与经济. 林宝清,洪锡熙等译.第六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斯蒂芬·李柏,唐娜·李柏,格伦·斯特拉西,威廉·李柏,吉尼亚·图拉诺娃.即将来临的能源崩溃.李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联合钢铁网http://www.custeel.com/Scripts/viewArticle.jsp?articleID=971304 (美)约翰·高.美国还是创新国家吗.弋悦,沈晓莉,郭丽花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美国:5%的世界人口缘何创造40%的高科技产品.科学时报,2010-7-1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专利申请量"一枝独秀".科技日报,2010-9-1 分析称美国技术创新速度放缓导致金融危机.第一财经日报,2009-4-7 托马斯·梅耶等.货币、银行与经济. 林宝清、洪锡熙等译.第六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有关货币化的定义比较多,大致有几种:(1)是指经济活动中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份额逐步增大的过程,可以用广义货币M2占GNP(或GDP)的比值(M2/GNP或M2/GDP)来表示。(2)是指作为交换手段的货币作用大大加强货币的作用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和环节,随着转轨进程的基本完成,货币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来进行的比重和这个比重变化的趋势。(4)是指货币经济向非货币经济领域的扩展,即一国生产、流通和消费中通过货币来进行交易部分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5)自货币产生以来,经济体系便从纯粹的实体经济运行,逐步演变为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交融运行,这个过程被经济学家们称为"经济货币化"。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信用的发展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的出现,整个经济的金融性日益突出,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金融化"。 韦森:通货膨胀的富国穷民效应.财经,2010-11-30 张璐晶.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18年未实现 欠账超1.6万亿.中国经济周刊, 2011-3-8 5年卖地收入7万亿 国土资源部部长批评"土地依赖症".潇湘晨报,2011-1-8 房价战争20年回顾:保障房未发挥遏制房价功效.中国周刊,2010-11-22 同上。 谢闻麒.两会心系股市 十年三问总理. 中国证券报,2009-3-2 所谓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称为流通股,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称为非流通股。这种同一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权分置状况,为中国内地证券市场所独有。股权分置改革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就是政府将以前不可以上市流通的国有股(还包括其他各种形式不能流通的股票)拿到市场上流通。 6124见顶一周年 茅台破百来纪念.成都日报,2008-10-17 新股疯狂"造富"IPO重启一年吸金四千亿.信息时报,2010-6-19 周翀.大家吴敬琏和股市赌场论.上海证券报,2010-12-16 中国货币供应量10年扩大450% 专家担忧引发严重金融危机.证券日报,2010-10-18 央行货币委员:中国货币供应超速 存量超10万亿美元全球居首.新京报, 2010-11-3 (美)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维杰·乔希.凯恩斯·全球失衡与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温爱莲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2) 弱势美元政策随着美国负债总额的增大而日益明显,2001年年初至2008年2月底,美元指数下跌幅度高达66.4%。在奥巴马上任后,弱势美元政策更加淋漓尽致,当然,随着狙击对象和时间点的不同,美元也会显现出强势特征。 第27节:货币凶猛与房价股市之谜(27) 保增长VS调结构 让不让美国政府破顶借钱.南方周末,2011-1-14 美国负债上限10年提高10次 寅吃卯粮困境难解.人民日报,2011-1-31 美国的财年从本年度的10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9月30日结束。这一点与中国不同,中国是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这不太符合程序,因为,我国3月才开两会,而还没过经过人大批准的预算已经执行了两个多月! 国会将通过短期预算案应急 美国政府不必关门.第一财经日报,2011-3-2 帅蓉.专家称中国高赋税导致物价偏高 间接税无处不在.国际先驱导报,2011-3-17 同上。 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烟叶税、关税、船舶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从2000年起暂停征收)等,其中16个税种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征收,进口货物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部门代征。 帅蓉.专家称中国高赋税导致物价偏高 间接税无处不在.国际先驱导报,2011-3-17 "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北京青年报,2011-1-14 第28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1) 第二章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 要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必须洞悉过去。因为,趋势是连贯的。如果不能深刻、清晰地认识过去,就很难理解笔者对未来趋势所做判断的逻辑和思路。 中国走的是相对激进的路线--以政府投资为主导,通过倾注信贷激活房地产,以盘活整个棋局。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是:一旦信贷倾盆而下,必然引发公众对货币贬值的担忧,在这种恐慌心理促使下,将有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从而激活整个楼市。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复苏政策,是以房地产为突破口的--这是中国大棋局的开始。 对于中国的股市而言,不仅趋势由政策决定,连哪个板块会走强哪个板块会走弱,也都源自于政策。不懂政策解读的人,在中国,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者。 由政府花钱、银行放贷支撑起来的强劲复苏恐怕很难持续,因为政府不可能这样持续花钱,银行也不可能永远这样放贷。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分--居民消费长期被忽视,如果不能有效促进居民消费,中国经济中长期复苏也无法实现。 只有向强者学习,才能提高博弈中的胜率,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者。更进一步,只有懂得欣赏和学习敌人优点的人,才能真正完胜敌人!诚如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所说:"我不在乎敌人的意图,我只在乎他们的实力。" 在放弃金本位制之后,如何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美国找到了另外一个锚,那就是石油,美国将美元与石油价格挂钩,形成"石油美元"的体系,确保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第一节 中国式救市(上):投资盘活死棋 00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很多人都想知道未来,以便未雨绸缪,及早调整思路、策略和规划。 要想预测未来趋势,必须洞悉过去的种种渊源。因为,趋势是连贯的,是承上启下顺延的,一些根本性的因素始于过去的某个重要节点。要研究趋势,必须把这个节点找出来。 凡行事须知趋势 研究经济趋势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情。 在中国尤其如此。一方面,受限于各种虚假数据的困扰,另一方面,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力巨大,而一些政策带着明显的"短线"思维特征,朝令夕改,难以捉摸。加之各个政府部门、各地政府出台的政策常常互相冲突和排斥,导致很多政策尚未开始执行就胎死腹中。另有一些政策,则被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有选择性地执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加倍执行;反之,则阳奉阴违,加以抵制。 这些,都为判断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造成了相当的难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趋势规律不可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弊端的存在,倘若利用好,反而会成为更清晰地判断趋势的依据。如果捋顺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实现自身利益的能量,即用"利益分析法"把握其中的规律,很多趋势就会变得非常明晰。 从写《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开始,我就开始尝试注入前瞻性的趋势预测的内容,事实上,这本写于2008年的书,里面所预言的重要趋势基本都得到了验证。我希望我的每一本书,都有这种前瞻性的内容,以使其更有价值。尽管本人能力有限,但用心做研究,用心写作,努力做好。 要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必须洞悉过去。因为,趋势是连贯的。如果不能深刻、清晰地认识过去,就很难理解笔者对未来趋势所做判断的逻辑和思路。这一点极其重要,尤其对中国这样的行政力量主导经济发展的国家而言,政策的来龙去脉和经济走向的因果关系更为分明。 中国救市之谜 我们不妨从次贷危机发生后的救市政策说起,然后,慢慢找到通向未来趋势的路标…… 时光倒流到2008年那个腥风血雨的时候。 2008年9月,是次贷危机引发的灾难最密集爆发的一个月。 9月7日,美国发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的救市政策。 9月14日,美国银行与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达成协议,将以约440亿美元收购后者。有着94年历史的美林证券成为过眼烟云。 9月15日,深陷经营危机的美国证券巨头雷曼兄弟宣布,由于有关救济方案的谈判宣告破裂,将依据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成立于1850年,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的悲惨命运,震惊了世界。 美国、欧洲、亚洲各国股市,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外部的惨状,震惊了中国决策层,中国的政策定位因此做出了重大调整。 2008年9月15日,中国央行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次利率调整,是中国央行近4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利率、近9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这种雷厉风行的背后,是中国货币当局对次贷危机蔓延的极度担忧。这种担忧带来的紧迫感,直接影响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货币政策。中国尤为突出。 2008年10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第四季度经济工作,将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由"一保一控"转为"保字当先";10月21日国务院再开常务会议核准一批建设项目和重大工程,发出"扩大投资、防止经济滑坡"的信号;11月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第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将"保增长"改为"促增长",明确提出刺激经济的10条具体措施,计划投入4万亿元,而且,温家宝特别强调:"出手要狠、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中国的经济刺激力度和决心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据新华社报道,11月1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温家宝针对其早先提出的扩大内需"出手要狠、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 16字要求,进一步说,"快"就是要迅速出手,争分夺秒,不可贻误时机;"重"就是要实施坚决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增速过快下滑趋势;"准"就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就是要抓好落实。 发改委、央行等各大部委亦紧急部署各项工作。国务院如此密集地针对全国经济形势进行部署,为多年来罕见。 那么,中国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根源是什么?中国最高层为何如此急迫?这是我们把握未来趋势必须要了解的最重要的因素。 用中国逻辑研究中国经济趋势 研究中国的经济,既要熟悉西方的重要经济学经典,更要熟知中国特色的思维、逻辑方式--这一点尤其重要。否则,研究中国经济如同盲人摸象,永远看不清楚。 中国的很多经济学逻辑,西方国家的研究者根本看不懂,遑论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比如,有经济学家提出:"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应该用就业促进就业,因为有一批人就业了,赚了钱他马上会花掉,另外的人就有了赚钱的机会……中国是否应健全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我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①再比如,有经济学家提出:"我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1998年特大)水灾刺激了需求,拉动增长,光水毁房屋就几百万间,所以水灾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35%。"② 第29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2) 中国的经济学家,足以雷倒整个世界。 国内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的时候,习惯用"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做分析和论证,这与西方的研究习惯不同。就好比"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说法,在国内非常流行,耳熟能详。我托付几位在国外知名大学读经济学博士的朋友,向他们的导师求教,皆回答"没听说过这种表述"。所以,很多人听中国的经济学家谈论经济问题,感觉他们像首次光临地球的外星人。 研究中国的经济趋势,必须按照中国的逻辑、思维方式去做分析。因为,这是中国在什么时间出相关政策的思路和逻辑源。 来看看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 在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当中,美国是以消费为绝对主导,消费占GDP的比例基本上都在70%以上(2009年美国消费占GDP的权重为73%),这与其经济政策中的民富主导思想相关,民众是消费的主力,也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 而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则比较小。在2007年以前,投资和出口占中国GDP的80%左右,消费仅占20%左右。这与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中民众所占份额小有关。因此,在中国,政府是"三驾马车"的主导者。 中国这种经济格局的形成,是由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下降而政府收入上升的趋势所决定的。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等重要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工作,参加调研的委员感叹,收入分配问题要比预想的严重。有的委员指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直接参加调研工作的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主任李命志认为,国民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比重和一个差距":"两个比重"是指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下降,初次分配向资本倾斜。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收入分配的三个要素主体中,居民的收入增长最为缓慢,而政府和企业的增长较快。尽管对于政府收入有着不同计算方法,比如是否纳入预算外收入土地出让金等收入,但参加调研的各方一致认为政府收入在近些年增长较快。③ 这种分配格局是中国经济畸形发展的根源之一。不仅过去,今后还会更频繁地遇到这个棘手的问题。 次贷危机发展到2008年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形势突然下降,甚至可以用一泻千里来形容。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37.5%骤然下降到2008年的4.75%。从单月来看,2008年11月,我国出口分别同比下滑2.2%,进口下滑17.9%;2008年12月,我国出口同比下滑2.8%,进口同比下滑21.3%;2009年1月,我国出口下降17.5%,进口同比下降43.1%……④虽然这是4万亿救市计划出台后的数据,但在此之前,中央已经强烈地预感到了这种下降,而这种担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了接下来的一系列决策当中。 中国面对一盘死棋 现在我们逐个分析: 在"三驾马车"当中,出口下滑,而且是快速下滑,剩余的两个就是投资和消费。消费屡拉不动的根源,谁都知道,是中国民穷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所致,短期内难以改变。那么,能够指望的,首当其冲理所当然就是政府最钟爱的投资。但是,投资缺钱: 中央财政自1978年以来,除1985年有25亿元的账面结余外,其余年份全部都是赤字。 地方财政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绝大部分处于赤字状态,到2007年年底时,中国地方债务余额约为4万亿元人民币。 决策者突然发现中国经济在面临着一种巨大的威胁:在出口、消费和投资三种元素的布局中,近乎一盘死棋!出口在下滑、投资缺资金、消费长期低迷。三驾马车几乎全部停滞! 那么,如何将这盘棋盘活? 必须筹到资金,用于投资,把投资盘活--这是中国解决经济问题的基本思路。 按照西方国家的做法,首先就是大规模的减税:给企业减税,可以帮助企业在危机中渡过难关,提高生存能力,保持就业岗位不丧失,为经济复苏打下基础。而给居民个人减税,则可以增加民众的抗风险能力,减轻其后顾之忧,使民众的消费能力能够尽快保持稳定状态,静待经济的复苏。 第30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3) 而中国走的是相对激进的路线--以政府投资为主导,通过倾注信贷激活房地产,以盘活整个棋局。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是:一旦信贷倾盆而下,必然引发公众对货币贬值的担忧,在这种恐慌心理促使下,将有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从而,激活整个楼市。 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复苏政策,是以房地产为突破口的--这是中国大棋局的开始。 楼市开启拯救之路 在所有的能够增加收入的方式当中,有两种最直接:其一,卖地;其二,增加企业税、费。 要卖地,就必须抬高地价,要抬高地价,就必须托起房价。天量倾注的信贷,最终完成了这一使命--当信贷汹涌地投放到市场,几乎所有的人都开始确信,货币的贬值几乎是必然的,房价的上涨当然也是必然的。在这种强烈、明确甚至带有恐惧感的预期之下,无论是实际需要住房的,还是炒房的,都疯狂地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当中。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当年房贷的数据: 2008年11月份,新增贷款4769亿元。 2008年12月份,新增贷款7718亿元。 2009年1月份,新增贷款1.62万亿元。 2009年2月份,新增贷款1.07万亿元。 2009年3月份,新增贷款1.89万亿元。 2009年4月份,新增贷款5918亿元。 2009年5月份,新增贷款6645亿元。 2009年6月份,新增贷款1.53万亿元。 …… 信贷的扩张是货币供给扩大的一种形式。诚如黄达教授所言:"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货币供给的动态都取决于信贷的扩张和紧缩。"⑤ 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房价最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供求关系,而是货币供应量;这个时候的住房也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住房,而成了一种金融产品。中国的房价之所以超过了美国--是绝对房价而不是相对于人均收入折算后的房价超过了美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即使没有相关鼓励措施出台,房地产市场也很容易被激活。天量信贷的投放,成为房价重起的引擎。 在信贷供应量加大的同时,中国在房贷、税率等方面,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 2008年10月下旬,国务院出台了十举措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其中第八条规定:"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提供贷款,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2008年10月22日晚上,财政部宣布:除了强调国务院出台的对购房的优惠政策外,地方政府还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8年10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全面放开第二套房贷政策。多家银行表示,只要客户之前的贷款已经结清,则无论是二套房贷,还是多套房贷,都可以比照首套房贷的政策执行。 投机性炒房开始泛滥。 久违了的排队购房的现象开始出现。 房价重新步入上涨轨道。 北京2009年6月商品房住宅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13302元,比当年1月份上涨了27%。广州楼市也在闷声猛蹿。2009年5月份,广州市75%的楼盘价格已经回到2007年水平。 官方数据显示,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在2009年5月份已分别达到7000万平方米与3393亿元,双双创出历史新高。2009年5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已达到4847元/平方米,为历史新高,比2008年房价的最低点上涨了33.79%。⑥ 开发商高价抢地 当存量住房飞快地被抢购一空,开发商重新站到了抢地的起跑线上。 为了让开发商们有更多的资金拿地,政府对开发商的政策迅速放宽: 2009年5月27日,国务院公布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调整结果,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普通商品住房项目投资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从35%调低至20%。这是在2004年以来执行了近5年的35%自有资本金贷款比例首次实现了"松绑"--这意味着过去3倍的杠杆加大到了5倍,开发商可以更便利地以小博大,玩空手套白狼的游戏。 第31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4) 地方上出台的扶持房地产的政策更加激进。比如,2009年3月,广东省发布的房地产新政第十三条规定:对在2008年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确实无法按时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的项目用地,由土地使用者申请并经当地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可适当延长缴纳土地出让价款期限,延长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这个规定实际上突破了法律法规的限制。1999年4月26日国土资源部通过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连续2年未使用的闲置土地,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权。 这些做法的效果是明显的。不仅退地的开发商消失得无影无踪,"地王"重新出现,而且,"地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面孔:央企--关于它在特殊时刻的闪亮登场,我们在接下来会深入分析,打开一个被很多人所忽略的世界。 人们所能知道的是,"地王"又回来了。 仅以2009年6月的数据为例:2009年6月,全国住宅用地成交总价8次被刷新,成为不折不扣的"地王月"。其中,6月26日,中国电子下属的成都中泽置业以19.6亿元的价格击败万科、华润、中信、住总、金融街、北辰等对手,拿下了北京奥运村乡地块,使得楼面价高达15216元/平方米,成为北京总价和均价双料新地王。6月30日,中化方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40.6亿元拍得北京广渠路15号地,北京新"地王"就此被快速刷新。两大地王皆为央企背景。除北京外,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是"地王"迭出,央企、国企充当了新"地王"的主力军。 这实在是一个微妙的时刻。央企充当"地王",客观上抬高了地价,把民营房产商推到了尴尬的前台:要么两手空空,要么加价拿地。 这种妙不可言的细节,把央企充当地王的意义,展露殆尽。 2009年7月9日,国资委企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目前有关企业的竞拍行为都不算是突破主业限制。而且那些有所斩获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央企下辖的二级或三级企业。"对它们,有些难以纳入国资委的监管范围。"事实上,对央企资金的使用和流向,国资委也有明确规定。在2007年8月国资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投资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中央企业投资非主业性质的房地产、金融、证券和保险业等,须报国资委批准。⑦ 国资委的态度值得玩味。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当"地王"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最欢天喜地的是各级政府,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大量用于投资的资金。特殊角色的"地王",悄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加税是筹集资金的另一个手段 与此同时,税务部门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先是通过查账的方式,让企业补缴税款,后来一些地方的税收部门干脆直接与企业"商量",报个数让企业拿钱,或者让企业预付第二年的税款,以便完成任务。 这对企业负担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 政策思路非常明晰:先通过拉动房地产和税收部门的努力"筹集"足够的资金,支持庞大的投资计划,把投资激活,然后,通过投资和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把内需激活。有了这两个前提,就可以静待国际经济形势好转,拯救中国的出口。 大规模投资铺开不能不说,这种思路非常有魄力,但其实也是极其冒险的。 因为它是以消耗存量财富为核心的,在社会保障缺位的情况下,一旦失败,民众的抗风险、抗危机能力将变得更弱。 不仅如此。在楼市泡沫连续十多年快速累积,民众难以承受高房价的情况下,听任房价下跌,挤压泡沫,使房价下跌到与民众购买力相对接的地步,重新激活成交量,就能促使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房地产对60余个行业的拉动作用,也能重新发挥出来。并且,买房者资金的节省,可以促进其在其他领域的消费,激活内需。同时,也可以减弱广大民众对未来高房价预期的担忧,这同样有利于激活内需。 但是,通过放松信贷,吸引大批宝贵资金重新涌入楼市,继续将高房价维持在高位的情况下,将彻底扭转房屋的需求者对未来房价可能下跌的预期,使他们不得不在高位买房,接受既得利益者的盘剥。这种做法虽然暂时激活了成交量,但后患无穷。 第32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5) 其一,在房价处于高位的情况下,放松信贷,强化银行资金对房地产的支持作用,容易为假按揭创造条件,加大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实际上,次贷危机就是由于金融机构在房价处于高位的情况下过度介入其中有关。在全世界都对由此导致的危机和灾难后果心有余悸的情况下,中国对高房价的支持行为违逆了基本的经济规律,也失去了一次宝贵的自我挤压泡沫、释放风险的机会。 其二,在房价仍处于高位的情况下,消费者不得不为买房付出更高的成本,手中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资金减少,这容易加大高房价对消费的吞噬作用,即在房屋成交量重新被激活的同时,其他领域的消费被压缩。 由于中国的房地产领域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开发商对房屋具有强大的定价权,他们可以随意操纵市场、控制价格。由于没有自建房等供应渠道对开发商的垄断地位发出挑战,民众的住房需求绝大部分都不得不通过商品房市场来满足,这种无奈的现状导致中国的房价和住房供应长期被既得利益集团操纵,导致国民长期痛苦地承受既得利益集团的掠夺,沦为房奴。 福利房 在这里,还有必要提及一点:一些部委及地方政府官员有动力推高房价的另一个原因是福利房。 2010年4月,《经济观察报》等多家媒体公开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在部委大院集中的北京海淀区四道口,近两年盖起了不少新楼,有的刚刚竣工,有的正在装修,有的已装修完毕。这些新房"职工是以4500元/平方米左右的价格"购买,而旁边的商品房小区每平方米的价格高达4万元。⑧ 福利房的价格,比商品房便宜88.75%!换句话说,商品房的价格是福利房的8.89倍! 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知道,这种内幕购买福利房的情况就国家部委而言,颇值得玩味--他们不仅对房价上涨没有丝毫痛感,还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房价上涨,这些既得利益者不仅不会感受到压力,还会分享商品房与福利房之间更高的价差--这个价差越大,其卖出福利房后获得的利润越高。 这等于陷入了一个悖论当中:所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都由相关部委与地方政府执行,而他们恰恰是房价快速上涨的最大受益者:于私,他们的福利房可以卖高价,外加房地产扩张中的种种暗箱交易;于公,地价拉高财政收入提高,提升GDP,获得更多升迁机会。 房地产调控政策屡屡被化解,与此有直接关系。 我们知道,福利房是计划经济制度的产物,它是以单位福利的形式分配给个人的房,一般是以成本价卖给职工的。换句话说,福利房的价格是剔除暴利因素后最真实的价格!1998年的国发23号文中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可统一组织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按建造成本价向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职工出售。"由此,成本价便成为福利分房的潜规则。当福利房与商品房的价格相差高达8.89倍的时候,它彻底地揭开了所谓中国房价不存在暴利的谎言,直观地衬托出房价泡沫的严重程度! 福利房严重扭曲了中国的住房保障机制。在许多低收入者还得不到最基本的住房保障的情况下,公务员得到的超福利待遇进一步挤占了公共福利的资源。 部委建造福利房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截至2010年4月11日,共有35家中央部委公布了当年的部门预算,预算总额近2848.34亿元,而其中用于住房保障的支出就高达58.53亿元。其中,农业部用于住房保障的支出最高,达到13.5亿元,其次为工业和信息化部,7.59亿元,第三名是中国气象局,7.53亿元⑨。这里所讲的住房保障支出,就是用于部委机关及部属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为职工发放的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购房补贴等支出,而非用到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支出。 一方面是部委住房福利的过度保障,另一方面,是社会低收入者的保障严重不足。2010年,全国人大报告指出,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2009年8月底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值得强调的是,即使这一数字也有很大水分,比如,上述部委为自己建造的福利房,一般也被列入到所谓的经济适用房当中了。这实际上意味着,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近水楼台先得月,使原本应该享受住房保障的低收入者的住房梦变得更加遥远。 第33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6) 而1999年,国务院专门针对公务员人群下发了《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规定"从1998年底起,在京中央机关和国家机关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遗憾的是,这些规定未得到遵守。 一方面,是调控房价的政策得不到执行,另一方面,是国家明令禁止的福利房政策被变本加厉地执行,其中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是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缺位。即使关注此事的人大代表也仅仅表达一下"住房保障支出过大会让老百姓不高兴"的担忧,便再无下文。 现在重回我们要谈的主题。 2008年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中国对房地产的拯救措施,是整个大棋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救市计划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甚至不能有任何失误,必须一步成功。幸运的是,这次中国度过了最恐惧的困境--至少中国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2008年10月初,央行前副行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吴晓灵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风险,政府不应人为阻止房价下跌,"如果政府人为阻止房地产价格的下跌,那么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吴晓灵这句话言犹在耳,重新回过头来,我们今天面对的房地产现状,在告诉我们什么?未来的房地产趋势,又将告诉我们什么? 有一点是确切的,我相信这句清醒而理智的警告,在未来,将会被重新记起。 第二节 中国式救市(下):拉动内需盘活死棋 政策决定趋势 在国务院公布4万亿投资计划后,我当即写了一篇题为《哪些股票已有中短期投资价值?》的博文,指出:与投资相关的股票已经具有中短期投资价值,我把水泥列在了第一位,并指出"超跌的资源类股票亦值得关注(如水泥和钢材的需求量如果增大,可能增加对相应的煤炭的需求量)"。结果,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很多水泥类股票上涨两倍多,煤炭股也成为随后最强势的板块之一。 因为,这一切都在政府的计划中。 实际上,对于中国的股市而言,不仅趋势由政策决定,连哪个板块会走强哪个板块会走弱,也都源自于政策。不懂政策解读的人,在中国,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者。 这些是题外话。 政府要盘活死棋,要激活消费,必须让民众先有钱,而通过快速拉升股市的赚钱效应激活消费,尽管是辅助手段,却是见效最快、成本最低的选择。作为当今世界最典型的政策市,把握住了政策走向,也就把握住了中国趋势所指。 我在前面已经谈及,中国面临的是如何盘活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困局的大难题。在出口下降、投资缺钱、内需不振的情况下,政府最喜欢做的是投资,而投资就需要钱,要有钱就必须激活内需,但激活内需面临着民穷的掣肘。 这听起来有点绕口,却是残酷的现实。 财政的窘迫状况到了什么程度,通过此后的一则通知不难看出。2009年11月12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规定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企业发生的相关支出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但根据国家有关企业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统一规定,不得再为职工购建住房。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将企业职工的交通、住房、货币化的住房补贴等福利纳入职工工资总额,就将会导致部分职工多缴个人所得税。 连这一点小钱也考虑在内,可见,政府对资金的渴求是何等的强烈! 激活消费 在非常需要钱的大背景下,要激活内需,对政府而言,就必须让需要花钱的花更多钱,让本不需要花钱的出于对货币贬值的恐惧被动地花钱。这便是"恫吓式"消费。 第34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7) 大家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中国真正强力拉动内需,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恶化之后,在此前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我们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解读这个问题: 首先,拉动内需这个词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保障不健全的国家,真正社会保障健全的国家,老百姓甚至不惜举债消费、过度消费,哪里还需要"拉动"?这是我在对几十个国家的相关数据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其实,也是根据常识就可以得出的结论:有钱谁不愿意去消费?是真的不敢消费,真的有顾虑啊!如果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就知道,他们所承担的压力是何等之大。 其次,中国在2008年次贷危机恶化以前,尽管多次提到刺激消费,但中国依靠的并不是国内的消费,而是国外的消费!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顽疾,一个致命缺陷。所有的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时候,其国民收入分配机制都是向个人和企业倾斜的。只有中国在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财富分配机制依然是大幅度地向政府倾斜,由此导致民穷。相对于民穷的现状,中国生产的产品是过剩的,但是,中国过剩的产品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过度消费形成了对接,从而延缓了中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时间,但这种可能造成经济危机的隐患一直存在。这同时也是次贷危机后,中国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比欧美更严重的原因。一旦国外的消费需求下降,中国产能过剩的状况就会凸显出来,这种脆弱性是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纠正的。 中国不能在2008年以前真正地出台实质性的政策去鼓励消费,另外一个顾虑是担心通货膨胀。 货币超发与低物价并存的中国之谜 我们知道,中国的货币超发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一般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但中国在更多的时候保持着大量超额货币供给与低物价水平并存的状态,这种奇特的现象被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在1993年称为"中国之谜"。 其实,中国之谜一点也不难理解,庞大的超发货币一部分是被房地产、股市吸纳了,一部分是被储蓄起来了,这种购买力量没有在现实中释放出来。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在2005年年末曾接近80%,个人储蓄率也达到历史高位。主要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大多在15%~20%之间、个人储蓄率则在5%以下。亚洲国家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基本在30%~50%之间、个人储蓄率在10%~15%之间。 中国以世界首屈一指的高储蓄率,最终没有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储蓄"锁住"了购买力。 但是,2008年,当政府面临巨大危机的时候,当外部消费快速下滑的时候,必须激活消费,以弥补这个大缺口。这个时候拉动内需,政府已经不会太担心通货膨胀,因为,外部消费的下滑使得外部需求+内需激活的双重消费拉动力量,不能集中起来爆发! 只有激活内需,才能消化过剩产能,才能为庞大的投资计划提供资金。 于是,拉动内需成为中国的头等大事。除了前面提及的房地产拉动,日常消费、汽车消费也都是重要的拉动内需。随后,人们看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情景:中国的内需火山般地喷薄而起。 在货币贬值预期的压力下,人们的消费潜力瞬间释放出来。这是国际经济学界过去很少关注到的一种全新的拉动消费的模式。 汽车拉动 在房地产消费拉动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汽车消费拉动: 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汽车、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规定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 2009年3月20日,政府又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修改和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制度,开展"汽车下乡",目标是保证汽车产销实现稳定增长。2009年汽车产销量力争超过1000万辆,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 第35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8) 密密麻麻的汽车 问题是,中国的汽车产业本身就存在过剩问题。早在2006年3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首次明确我国汽车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现象。该通知发布后,国家开始提高对新建整车企业、跨产品类别投资的门槛。2006年12月26日,发改委发出《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将汽车工业界定为结构性过剩行业,并明确列出6项应对产能过剩、加快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时间转到2008年,相较2006年的针对结构性过剩所出台的措施,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对汽车发展的鼓励政策,开出了令世界瞠目结舌的硕果。 2010年1月11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式发布了汽车产销数据:2009年中国汽车共生产1379.10万辆,销售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30%和46.15%。中国首次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车市场。 2011年1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汽车产销最新数据: 2010年,汽车生产1826.47万辆,销售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稳居全球产销第一。 大力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实行短短一年后,就因为道路的拥堵不堪而进行调整:从2010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7.5%(原为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2010年12月28日,财政部再次对税率进行调整,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统一按10%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 优惠政策到此结束,因为,汽车业产能过剩的状况进一步恶化了。 2010年9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指出,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抑制。他说,许多企业纷纷制订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充计划,新一轮扩产潮已经开始。据调查,我国主要30家汽车企业(集团)2009年年底形成整车产能1359万辆,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3124万辆。 "十二五"末期规划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陈斌指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出现产能过剩是市场信号失灵,导致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但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工厂开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不仅阻碍了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也必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⑩ 盯上了农村市场 如果说住房、汽车是城市拉动内需的主力,那么,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则是拉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主要措施。 庞大的农村市场一直被视为中国尚未充分挖掘的有着巨大潜力的领域。 很多专家认为,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在农村。对于近7亿多的农村人口所组成的2.5亿个家庭来说,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万台以上的需求量。据测算,我国农村居民每实现1000亿元最终消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1253亿元,农业部门620亿元,第三产业478亿元。另据有关专家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 农村的这个市场的确很诱人。 但是,农村的市场并不是轻易能够拉动的。农村的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的1/3,但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年来公布的CPI数据来看,农村的物价涨幅超过城镇。 而且,农村的公共投入远远少于城市。 2011年两会时,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参事、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委员马力介绍说,根据测算,中国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万元。一般来讲大城市是50万以上,中小城市是十几万。 人均收入、公共投入和福利待遇这三大因素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5%。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城镇人均收入的30%。 第36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9) 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9%。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城镇人均收入的30.9%。 我们不妨看一下,一个农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只有5919元,平均每个月493.25元,除去日常的基本开支,能够支配的资金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家里有重病人,或者有孩子上学,其消费能力更是将被吞噬殆尽。如果他们有钱,还需要鼓励他们消费吗?还需要"拉"吗? 在拉内需背后,是一种悲凉的现实,是中国必须正视的民生问题。 农村居民在改革开放后,只在最初的几年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后来,在农业补贴工业路线及拆迁的利益转移过程中,农民在财富分配中明显处于劣势。虽然中国不再对农民开征农业税,但仅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这一条,就足以把减税的好处给稀释掉。 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时候,我更相信,真实调查的数据,比任何机构公布的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尽管如此,在2008年次贷危机恶化的情况下,必须让农民拿出辛辛苦苦积攒的血汗钱消费,以盘活整个棋局。 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面展开。 汽车和家电下乡消化库存 汽车下乡:国务院在2009年1月14日公布的《汽车行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从2009年3月1日到12月31日,国家将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换购轻型载货车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等,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 家电下乡:2007年,财政部、商务部提出了财政补贴促进家电下乡的政策思路。自2007年12月起在山东、河南、四川、青岛三省一市进行了家电下乡试点。 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为了尽快拉动内需,消化库存,盘活大棋局,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的通知》,规定从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在原来14个省市的基础上,开始向全国推广,产品也从过去的4个增到8个,除了之前推出的"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之外,又新增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它们和彩电等产品同样享受国家13%的补贴。各个省市可以根据各地区不同的需求在这四个产品中选择两个进行推广。 家电下乡的目的并不仅限于让农民百姓用上电器那么简单!如果他们手中有钱,到县城的路费也花不了几个钱,更何况,乡镇商店都可以买到。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家电下乡的目的在于消化积压的库存产品,化解产品过剩压力。 2008年11月,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出口国,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07年这四类产品累计出口579亿美元,出口依存度约50%,产能过剩严重。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能源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家电出口受到了很大制约,不少企业已经出现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国内城市市场接近饱和,这就亟须通过启动农村市场消化过剩产能。"家电下乡"政策把对出口的调控政策转向启动农村市场,不仅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品牌影响力拓展了空间,还有利于消化家电行业过剩产能,扭转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势头……初步测算,连续四年在全国农村对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四类农民需求量大的产品实施"家电下乡",平均每年可拉动农村家电销售超过1500亿元,带动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2.5个百分点,相当于20%左右的出口能力,可以基本消化这些产品的过剩产能。 "可以基本消化这些产品的过剩产能"显然是达到了有关部门预期中的效果。 但是,这种拉动同样是消耗性的,在农村原本社会保障机制都不健全,公共设施又严重滞后于城市的情况下(比如,在我的出生地,由于道路泥泞,每家须拿出3000多元钱把路修好--这相当于一个家庭半年多的收入,我们家乡很穷。这种情况在城市则是完全由政府解决的),中国的这种拉动政策只能成功而不能失败--没有任何承受失败的能力,因为一旦失败,原本脆弱的农村保障体系就会因消耗农民仅有的存量财富导致的自保能力下降而变得更加脆弱,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会进一步降低。 第37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10) 风险恰恰隐藏于此。 很多人不了解,在中国拯救经济,使经济取得"率先复苏"的成绩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冒险。对于这种危险性,只有对农民的疾苦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能感悟得到。 农村这个市场总是被迫承担着一些特殊的使命。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承担着消化库存、拉动内需的重任,而新农村建设实施后,很多地方政府禁止农民自建住房,而是购买政府统一建造的房屋。这实际上让农民承担了吸纳超发货币的使命,或者说,住房货币化向农村延伸了。 劣质品之害 现在,重回家电下乡这个话题。 家电下乡消耗掉的不仅仅是农民原本脆弱的购买力,同时,也有商家和有关部门的信誉。在家电下乡过程中,一些不良商家乘机把积压商品、过时淘汰的商品甚至翻新的商品或者"山寨"产品卖给农民,有的商家则提高售价,农民买到的补贴价格远高于城市。 不妨看一则《广州日报》刊发的报道:2009年12月初,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家电下乡产品维修比例高达12.6%,相当于每8件家电下乡产品中就有1件出现过维修。"这意味着什么呢?美的集团副总裁黄晓明向媒体透露,行业内的维修率,空调产品大概是0.75%,冰箱1.08%,洗衣机0.59%,如果家电下乡的产品维修率达到12.6%,"那就反映出家电下乡的产品质量是有问题的,是非常不合理的"。该报还举了一个具体例子:秦小姐8月份购买了一台家电下乡的冰箱,"但使用不到两个月,就出现冷藏室结冰的现象"。令秦小姐更为气愤的是,维修人员两次上门维修都是匆忙走过场,"根本无心帮你修","最后投诉到监管部门才真正修好"。 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民是非常艰辛、非常淳朴的,一些不良商家的不诚信做法,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是令他们刻骨铭心的,毕竟,农民尤其贫困地区的农民挣点钱实在太难了! 欺骗的结果是农民用脚投票。陕西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2008年12月16日至1月4日20天时间内,陕西省"家电下乡"共卖出370台家电,平均一天只能卖掉不到20台家电产品。别说陕西全省,即便是按照西安市的设想,几百台的起点都太低了。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骨子里都有消费的欲望和动力,消费从来都是不需要外力去拉的。很多人之所以不敢消费,根源在于他必须用储蓄来应对社会保障缺位的风险! 中国要想真正拉动内需,必须改变目前的财富分配格局,走民富路线,增加民众的收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对于庞大的农村市场而言,要启动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也必须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建立起系统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前提。 同时,也必须让农民有利益诉求渠道,拥有更畅通的发言权。 农民话语权的缺失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当今各种强势利益集团崛起,弱者的话语权被削弱。甚至,在他们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也很难通过高成本的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更多的是走上充满艰辛的上访之路,期待上级给予解决。 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 1978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这一比例逐步降低,到1983年降到最低点1.82∶1,此后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所扩大。1990年城乡收入比为2.2∶1,1995年为2.71∶1。到2010年,两者的差距为3.23∶1。 1993年后,为何会突然成为一个影响农民收入变化的分水岭? 仅从利益诉求渠道这个因素来说,是因为这一年之后,农民的话语权被弱化了。以农民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比例为例: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民占代表比例为29.4%,第七届时还占23%,到第八届(从1993年起)时降为9.4%,第九届降到8%,第十届为8.4%。我国农民的收入变化与其在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竟然有着如此惊人的趋同性! 农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降低,使得农民的话语权呈现出明显的弱势。尤其是在我国民主政治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强势的声音更容易对相关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第38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11) 数据表明,恰恰是从1993年以后,我国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仅1995年一年国产尿素价格就比上年上涨50%,农药上涨18%,农膜上涨31%,而农业产品价格上涨的比例却非常之低。农工产品的"剪刀差"迅速扩大,到1994年时,已经达到670亿元,如果算上农业和乡镇企业上缴的税收,数额更大。 从表面上来看,农民只是生产资料涨价的承受者,而从实质上来看,则是农民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承担成本,即通过损耗农民的利益来维持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倘若农民在相关政策讨论的过程中,能有足够的利益诉求渠道,由于政策倾向性导致的"剪刀差"问题还能存在那么多年吗?有人认为,取消农业税后,我国农村的发展会有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但是,取消农业税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很快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所吞噬。而且,同样由于农民话语权太弱的缘故,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农民话语权的削弱,也影响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相关数据表明,城乡之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距平均至少在15年以上。由于公共投入不足,农村居民要付出更大的负担。比如教育,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不足全国教育投入的1/4,导致农村不少贫困家庭子女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医疗方面的差异更为明显。尽管我国农村人口远远多于城市人口,但是,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一度不足城市的1/6,因病陷于贫困或生病无钱治疗的状况在经济落后地区非常普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政治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农民参政能力的提升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当然,人大的作用对财富分配格局的影响,并没有如此重大。我写出这一点只是希望抛砖引玉,希望人们从各自的角度,关注"三农"问题,为弱势者呼吁。从古到今,这何尝不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尽的义务和应遵守的本分呢? 强拉内需的风险 当恫吓式消费拉起内需,更重要的是,庞大的信贷投放、政府高价卖地和征收税费取得的收入,让政府手中积累起了用于大规模投资的资本。 中国由此解开了一个死局,但因此种下的隐患并不比之前少。诚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所言,由结构失衡引起的经济危机远未结束,由政府花钱、银行放贷支撑起来的强劲复苏恐怕很难持续,因为政府不可能这样持续花钱,银行也不可能永远这样放贷。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分--居民消费长期被忽视,如果不能有效促进居民消费,中国经济中长期复苏也无法实现。 但是,人往往更容易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忘记其他所有的一切--哪怕面对的只是感觉中的胜利,而非实质性的或长久性的胜利。 政府投资扩大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政府负债大幅增加,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债务由于不透明,游离于监管和公众视野之外,构成一个巨大的无底洞,这种隐患是当下很多人所难以理解的。当中国的债务与美国的庞大债务在节点上形成某种联系,就意味着狙击点的形成。中国将为此付出代价。 那么,美国是如何救市的呢?如果对这种区别非常了解,那么,未来趋势的发展,在您心目中,就会变得渐渐明了。 第三节 美国救市三部曲(上):自保 上面两节,对中国的政策逻辑思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现在,我们以美国为例,看其引领经济复苏的思路和逻辑关系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只有了解这一大前提,才能更清晰地理解本人所阐述的趋势的因果关系。 良性医治,复苏经济的三大选择 人生病医治,有中西医的区别。中医一般疗效慢,但副作用小、除根。西医中的一些疗法,比如打抗生素,疗效快,但很多时候治标不治本,而且,副作用大。因此,在西方不少国家,对抗生素的管理比枪支弹药都严,而在中国,抗生素是医生最喜欢用的,效果立竿见影,特容易显出医生的"水平"。但抗生素使用的泛滥,不仅导致很多人的免疫力、抵抗力下降,而且埋下了一系列损害人类健康的祸端。 第39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12) 做经济,与此对比何其相像!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中国在次贷危机中率先复苏,是冒着巨大风险的,因为,中国未能在危机中尽快建立起社会保障机制,而且,中国的增长力量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现有财富的集中消耗。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中国要破解的是一盘死局:三驾马车同时停滞的死局。 中国的软肋依然非常明显。 那么,美国是如何拯救其经济的呢? 认清这一点,不仅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也能明白未来棋局安排中的一些必然性。 一个国家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无外乎三种选择:自保、转嫁危机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是内生性的,是创造新的财富的。 在经济危机发生时,自保是第一重要的。纵观历次战争、博弈或者危机,美国人无不把自我保护放在第一位。善于保全自己者,才是真正的智者、强者。无论是小布什还是奥巴马执政,美国的大战略思维始终是延续的。 在历次货币战争中,美国之所以屡战屡胜,与其缜密、严谨、周全、系统的自我保护机制不无关系。 我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大战略与小阴谋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国,绝对不在于它是否会耍阴谋,小的伎俩只能在某一小的阶段有用。强国的建立绝对靠的不是阴谋,而是在共同价值观、信仰、道德、伦理等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凝聚力、创新力和蓬勃向上的活力。在这一前提下,它所有的规划、策略都是公开的。这是必须要强调的。在大国博弈中,立场和大策略是公开的,任何一方都有取胜的可能。 我还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对对手报以仇恨。仇恨是对自我的一种贬低,是一种低姿态。人往往在战胜不了对手的时候充满仇恨,通过仇恨进行自我逃避。仇恨没有任何意义,只会掩盖真正的敌人。只有向强者学习,才能提高博弈中的胜率,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者。更进一步,只有懂得欣赏和学习敌人优点的人,才能真正完胜敌人!诚如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所说:"我不在乎敌人的意图,我只在乎他们的实力。"在中国这种逢美必反的状态下,我们连对方的优点都看不到,遑论虚心向它学习啊!倒是对手通过向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学习,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成为独一无二的超级强国。 从自保到社会保障 自保的核心就是首先强化社会保障。事实上,现在比较成熟的社会机制就起源于危机。1878~187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麦建议德国皇帝威廉一世颁布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的皇帝诏书》:工人在患病、发生事故、伤残和老年经济困难时应该受到保障,他们有权要求救济,工人保障应由工人自行管理。 1929~1932年,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成为发达国家建立社保制度的第一个高峰,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成为第二个高峰。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首先就是自保,扩大救济范围,延长救济时间。 2008年11月2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延长失业救济领取期限的议案,将把失业保险领取期限延长7周,而对于失业率超过6%的州,将把失业保险领取期限延长13周。过去,美国失业者可领取为期26周、人均每周300美元的失业救济。新法案这一措施令数百万人受益,但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化,联邦和州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 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了更好地做好社会保障,美国在这方面的开支之大,令人感叹!在2009年美国联邦和州及地方政府开支中,退休金和社会福利及医疗保障的开支在总支出中的占比高达56%! 有必要提及的是,在美国,社会医疗保障开支和医疗开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仅仅是指医疗救济保障支出,近年来一般占美国财政支出的16%左右,而后者则是指整个社会为医疗而付出的费用,每年高达2万亿美元,一般占美国GDP的17%上下。 第40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13) 随后,奥巴马又提出了医疗改革方案。目标是,不仅要扩大保险所覆盖的人群,而且要扩大保险所覆盖的医疗项目,同时,还要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控制美国整体医疗系统螺旋式上升的成本。奥巴马指出,改革将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医疗系统,为医生提供良好的专业环境,并以最低的成本为所有美国人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这样的系统能够减轻企业压力,释放经济活力,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实际工资,并每年为美国经济带来多达数百亿美元的额外增长,让医疗系统和整体经济更为强健。 减税的好处 美国自保的另一大重要举措是减税。 大规模的减税,是自保阶段必须要做的。凯恩斯认为,确保就业的增长是应对经济危机首要的环节,而减税无疑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选择:给企业减税,提高其生存能力,使其有继续投资、提供就业岗位的动力;而对个人减税,则可以挽救消费日渐滑落的颓势,提高民众的抗危机能力。 而且,减税还有一个重要好处:它对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些企业会把利润转移到美国,而不是留在企业所在国。这实际上会增加美国的收入。在中国的很多外资企业,交易额非常大,缴纳的税款却寥寥无几,就是因为他们通过会计手法,把原本应该交给中国的税收,转移走了--这也是美国每逢遇到危机必先减税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国家统计局一个课题组完成的一份关于外资的研究报告称,在所调查的亏损外商投资企业中,通过"转让定价"避税给我国造成的税款损失达300亿元。外企逃税花招并不神秘,他们逃避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关联交易,采取转让定价的形式。据统计,这种手段占到逃税金额的60%以上。采取"转让定价"就是通常说的"高进低出",这样外企很容易形成账面上的亏损,利润则转移到税负低的国家、地区。而对与外商进行合资或合作的中方来说,转让定价将直接侵犯自己的利益。例如山东一家制药公司通过境外母公司直接定价的方式,将出口产品单价定为比国内同类产品平均价格低40元,以此来减少销售收入,变相将实际利润转移出境。企业的上述行为不仅会成为资金外逃的通道,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还会成为外国指责我国低价倾销的口实之一。 大规模减税 美国的减税规模是非常庞大而且慷慨的。 通过减税的方式应对危机,是美国政府近年来必然的选择。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美国高科技产业和网络业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信号。刚刚于2001年1月上任的美国总统布什,马上力主通过了《2001年经济增长与税收减免协调法》,鼓励人们为获得更多劳动成果而努力工作。 布什的减税政策避免了经济陷入更大规模的衰退,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9·11"事件的不良影响。2002年,布什政府推出了《2002年就业增加与职工援助法》,2003年推出了《2003年就业增长与税收减免协调法》,把在2006年要实现的减税目标提前到2003年实行,减税措施使得美国失业人数逐年降低。共和党指出,自从布什于2003年8月推出减税计划,到2006年年初,共创造了520万个就业机会。减税法案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使得纳税人的口袋里在过去5年间至少多了8800亿美元。 遇危机先减税,是美国政府(无论谁执政)一贯的思维模式。 2006年5月17日,布什再次签署新减税法案,决定今后5年内减税700亿美元。 美国前总统布什次贷危机发生后,布什再次祭出减税法宝。2008年1月18日,布什要求实施金额达1450亿美元的减税方案,以刺激经济增长,避免发生经济衰退。布什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机会,国会和政府需要尽快就减税作出决定。减税可以增加消费开支。布什说:"减税必须有足够大的数额,可以使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必须是建立在广泛基础上的减税;必须立即生效,但是临时性的;必须不包括任何增税内容。" 第41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14) 2008年下半年,次贷危机有明显的加速恶化迹象,10月4日,布什签署了7000亿美元的经过修改的新版金融救助计划,这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干预。新法案加进了为期10年、总规模1520亿美元的个人和企业一系列减税计划,延长可再生能源公司以及高科技企业和制药公司期盼已久的研发抵税额,还加进推动清洁能源的180亿美元计划,允许企业向骑自行车上班的员工提供补贴。 在减税中实现良性复苏 我注意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当美国减税,我们媒体相关的评论总是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讨好选民。讨好选民的政策有什么不妥呢?为什么总是从这种奇怪的动机上去猜测,而不去关注他们减税的受益者和减税所取得的结果呢?这种心态容易让我们忽略对手的长处,失去学习和发现自身问题并及时修复的机会。 纵观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尽管很多人评论布什的减税政策是送给富人的大礼,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总税率和边际税率概念的混淆,或者,出于意识形态不同而追求政治和立场正确的评论。事实上,布什政府减税政策受益最多的还是美国的中产阶级。我们看问题、做研究的时候,要坚持某种立场,但必须注意走出立场本身带给自己的局限性,而做出更客观、更冷静的分析。 减税应对危机的策略,在奥巴马上台后,继续进行。而且,受益最大的人群依然是中产阶级--尽管这远不足以弥补中产阶级在次贷危机中所遭受的损失,却为他们重新复苏创造了条件。诚如奥巴马过渡团队发言人斯蒂芬妮·卡特所言:"减税计划遵循一条简单的原则,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刺激私有部门就业,改善中产阶级的状况。"奥巴马竭尽全力说服国会通过他的救市计划,以应对快速攀升的失业问题。 2009年1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提出了近85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其中,减税部分高达3000亿~3250亿美元。经过激烈的讨论,2009年1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总额为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该方案更多地关注失业救助、医疗保障以及失业及贫民粮食救济,以减弱此次经济危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伤害。在减税方面,减税计划首先瞄准的是普通的中产阶级。 2010年9月8日,奥巴马宣布了总额约2000亿美元的企业减税计划。美国企业在2011年的新增投资将100%免税。这将在两年内帮助企业节省2000亿美元,使得他们的现金更充裕。白宫官员称,虽然减税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但这将通过经济增长的方式得到弥补。 这次减税的主要受益者是美国的中产阶级。根据奥巴马提出的计划,2011年税收中的80%将由年收入逾100万美元的家庭负担。美国的税收政策是:占美国总人口约2%的,年收入逾100万美元的百万富翁们纳税,包括中产在内的98%的中低收入者免税,以此来缩小美国的贫富差距。 在提出为美国中产阶级永久性减税的同时,奥巴马宣布不再延长对富裕阶层的减税措施。奥巴马在2010年9月8日的演讲中说,美国经济复苏的进程痛苦而缓慢,800万美国人因为金融危机而失去工作。美国应当为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下的中产阶级永久性减税。奥巴马所划定的中产阶级的界限是: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下,月收入在2万美元以下。而中国所划定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界限是:月收入2000元人民币。我国年人均收入水平的最新数字为年收入3266美元,月收入仅为272美元。两者的差别接近100倍!可中国的税收专家们居然说,这一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 尽管伴随着减税计划,美国的失业率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在上升,但是,我在做分析时,考虑到减税政策产生良性反应的滞后性,再综合各种信息判断,断定:美国经济将从2010年11月起走向复苏。 事实上,美国经济在2010年11月份以后,绝大部分经济数据都开始明显转好。道理很简单,美国经济政策种下的因,到了结果的时候了。 第42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15) 2010年1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首都华盛顿签署减税延期妥协法案 2010年12月17日,奥巴马正式签署了8580亿美元减税法案--被称为"美国近十年来最全面的税收法案"。奥巴马在签署仪式上表示:"这对美国民众来说是件好事。将有更多的钱进入家庭的消费计划中,以及帮助企业实现增长,这就是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刺激需求、促进就业和增强美国经济的方式。" 这份减税法案把将于2010年12月底到期的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全民减税政策延期2年;把2010年11月底到期的针对长期失业者的失业救济法案延长13个月;在2011年将公司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次通过的减税法案相当于"第二轮经济刺激计划"。 从小布什到奥巴马,经历了新经济泡沫破灭、"9·11"、次贷危机等重重危机,但减税措施帮助美国抵御住了危机。这一点,对于中国不能不是一个借鉴啊!需要强调的是,减税下的复苏是良性的,是内生性的,是建立在民众消费能力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能力逐渐恢复后的可持续性复苏。而且,这种复苏的后遗症是最小的--就美国的现状而言,尤其如此。 美国的大规模减税,或许让国内那些在次贷危机后实际税负加重的企业羡慕不已。 救助金融机构 除了针对社会公众的救济,美国把拯救金融机构、拯救虚拟经济放在了重要位置,虽然,次贷危机最大的危害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两家金融机构的倒掉,而在于市场流动性缺失,但是,虚拟经济的流动性与信心密切相关。一旦足以撼动市场基础的"巨无霸"倒掉,就会重挫市场信心,反过来造成流动性的缺失,导致消费者与投资者信心进一步下降,在恶性循环中使宏观经济步入衰退。 因此,尽管这些金融机构很多是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但美国必须全力维护作为一个金融强国的地位,以保持美国在国际上的领导力和主导权。 2008年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即日起接管陷入困境的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相关举措打破了美国政府从不干涉商业领域市场化运作的先例,被业界视做美国历史上最大一次救市行为。 根据接管方案,美国财政部将向房利美和房地美注资,并收购相关优先股;同时,两大机构的首席执行官被限令离职,政府相关监管机构接管两大机构的日常业务,同时任命新的领导人。受次贷危机影响,房利美和房地美在一年内损失超过140亿美元,股价缩水幅度接近90%。 为什么要救"两房"? 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持有或担保高达5.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占全部约12万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的44%,几乎相当于美国2007年GDP的40%;更重要的是,如果公众对"两房"信心无法彻底恢复,就没有人愿意购买新债券,"两房"的危机马上就会爆发。如果广大普通投资者拒绝购买新债券,那么美国财政部要么被迫购买所有新债券,要么为其提供担保,无论哪种情况,那时候代价都将会十分沉重,远超当时的2000亿美元注资。 美联储办公楼 而且,美国历史经验表明,住房市场出现危机后能不能走出困境,归根结底是购房者能不能得到充分和低成本的贷款融资。"两房"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规模之大,更在于其在美国住房金融市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两房"出现危机,其实也是因为此前替政府埋单,政府不能坐视不管,不得不埋单。更重要的是,如果"两房"一直处于破产风险的阴影之中,住房贷款二级市场萎缩,跌落的房价触底反弹将遥不可期,广泛的经济复苏也更加看不到丝毫可能。 随后,2008年9月16日晚,美联储又宣布将向陷于破产边缘的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金额仅次于美国政府向"两房"提出的收购行动。救AIG同样是因为它太重要了(2008年度《福布斯》杂志评选的全球2000家大跨国企业名单中,AIG在全世界排名第18),如果它破产,4000亿美元的CDS(信用违约掉期)将给市场带来巨大打击不说,还可能危及整个金融系统。 第43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16) 这些救助措施,对避免危机的扩散,避免整个金融体系遭到摧毁起到了很大作用。美国在危机时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政府高效率的运转,值得我们深思。 奥巴马智退求助潮 不能不承认,奥巴马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领导人。在他上任伊始,次贷危机下的重重问题可用"千疮百孔"来形容,很多企业、很多机构等待政府出手救援,这种棘手的状况是非常难以应对的。 但是,奥巴马善于随机应变。当时,媒体披露了一个大丑闻:2008年,华尔街金融企业员工获得了总额达184亿美元的高额分红,相当于2004年金融业鼎盛期的水平。由于华尔街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并最终迫使政府注入大笔资金予以救市,高额分红消息曝光后,受到美国各界的广泛谴责。 奥巴马果断抓住这个机会,在2009年2月4日宣布,凡是接受联邦政府大笔金融救助款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年薪不得超过50万美元。该规定适用于花旗银行、美国银行以及美国国际集团等已受美国政府救助的金融企业,也适用于未来需政府救助的其他企业。如果企业给予高管超过50万美元年薪的股票奖励,则这些股票也必须在该企业还清政府贷款后方能套现。此外,政府还将要求受助企业加强对公务飞机使用以及招待等费用的管理。奥巴马说:"这是美国。我们不嫉妒财富,我们不嫉妒任何人因成功受到奖励,但人们感到不安且应该感到不安的是,高管为失败获得奖励,尤其是当这些奖励来自美国纳税人资助时。" 奥巴马此举,一方面立即赢得了民意支持,另一方面,把许多企业的求助屏蔽在外--人性的自私决定着,很多高管为了自己的年薪不低于50万美元,尽量展开自救,而不是求助于政府。奥巴马在压力骤然减轻的同时,间接激活了很多企业自救的动力,这是何等智慧之举! 纵观当今世界,抛开中国不提,有四位领导人最让我佩服:默克尔、梅德韦杰夫、普京、奥巴马。他们带领的国家,都在快速前行。 奥巴马的曲线救市 还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自保过程中,并不去救房价,而是听任它持续下跌。这样做,等于帮助美国"消毒"--把房地产中的泡沫挤出来,让房价从泡沫弥漫的高空在下跌过程中找到着陆点,找到支撑。经过这个看似冷漠的过程后,美国的房地产业重新找到了基础,迎来了新生。这对美国实体经济的未来而言,至关重要。倘若没有这次崩溃般的挤压过程,美国民众就不可能在现在以低廉的价格买到房子。当投机客们痛苦地离去,民众深深地受益了--而这意味着,它为美国房地产业消费的重新激活,埋下了一个美丽的伏笔。 而且,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提高移民门槛的时候,美国却延续降低门槛政策。 2010年6月,加拿大政府暂时冻结了投资移民申请,从2010年12月1日起,执行新的投资移民计划:投资移民申请者需要有160万加元的个人净资产,比原来80万加元的标准提高一倍;同时将原先40万加元的投资额度提高到80万加元。 澳大利亚投资移民资产要求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比如,家庭净资产额由25万澳元上涨至50万澳元等。 而美国则放宽移民门槛。2009年10月29日,奥巴马签署通过"EB-5经济特区项目延长3年"议案,从2009年10月30日起,"美国投资移民EB-5类经济特区项目"往后延期3年至2012年10月30日。在投资移民EB-5类经济特区项目中,投资额从100万美元下降至50万美元。这意味着在今后的3年里,在美国那些相对贫穷落后的"特区"投资50万美元,并能创造10个就业机会的申请人,就可以不受语言、教育或者管理经验的限制,移民美国。这项始于前总统布什的政策,奥巴马继续延续,并没有像加拿大、澳大利亚那样考虑到通胀的因素将标准提高。而且,美国移民局在处理投资移民方面的速度正在加快,以减少移民案件的积压,鼓励合法移民,以此增加吸收外来资金。 这意味着,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相比,美国对投资移民的吸引力大大增强。这不仅为美国带去了大量投资资金,创造出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美国是一个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型的国家,有消费实力的富人大量移民美国,将重启美国消费时代的辉煌,让美国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重新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至于美国的房地产,也将慢慢走向良性复苏。奥巴马曲线救市,不能说不智慧。 第44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17) 第四节 美国救市三部曲(下):转嫁危机和寻找新增长点 转嫁危机 在自保、转嫁危机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三大组成部分中,美国必然要向世界转嫁危机。转嫁危机又包括几项:增发美元、打贸易战、打货币战(汇率战)、发行国债等债券等。 实际上,在次贷危机刚刚发生后,美国政府最大限度地遮掩了真相,导致欧洲国家、日本、中国等,携大量资金前往美国抄底,这些资金基本被套牢,但它有效减缓了美国危机的蔓延和恶化。有关这些细节,我在《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一书中,已经详细介绍过。 美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庞大的减税计划,这对处于危机中的美国而言,如何实现? 增发美元是必然的。 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收购至多300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并将另购入至多7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美联储开动了印钞机。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贸易战:购买美国货 美国还大打贸易战。 我们知道,美国次贷危机源于房地产泡沫和金融衍生品泡沫的破灭,虚拟经济的失业率只要不大幅下降,奥巴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不可能再增加新的就业,要增加就业,要完成就业目标,唯一靠得住的就是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并强化美国实体经济的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只有等实体经济转好,美国的金融业才能真正走向复苏。 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修复美国因虚拟经济破灭而变得脆弱的经济基础,促使美国经济的良性复苏是极其重要的。在全球经济大范围内受次贷危机影响而呈现出极其分明的衰退特征的时候,谁能率先为自己的复苏争取到足额的资金、时间支持,谁就能得到更多的资源,从而使复苏延续下去。这是美国不惜打贸易战的目的所在,当然,也是中国不惜冒险一定要争取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根源。 二者殊途同归。 而且,美国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其消费能力的提升决定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换句话说,全世界都需要美国的消费把他们从危机的泥潭中拉出来。而这则是美国打贸易战的底气所在。 2009年2月,美国国会拟定的"购买美国货"条款,一度让加拿大、欧盟等国义愤填膺。在被誉为奥巴马"新政"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方案"中,与"购买美国货"有关的,是第1640条款。根据该条款,使用"新政"资金的公共工程,在"不违背美国的国际承诺"前提下,必须使用"国产"钢铁和其他制成品。而之前美国已有"购买美国货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政府投资主导的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所用钢铁必须为"国产"。 而根据"参议院版"经济刺激计划,有关"购买美国货"的附加条款更加"激进",规定除钢铁产品以外,水泥等项目所需一切制成品也须由美国生产。方案还规定,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任何制服和纺织品必须为百分之百"美国制造"。 后来,连美国国内都认为"购买美国货"条款过于严厉。在这方面,不是没有教训,美国国会在1930年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2万多种进口产品的关税大幅提高,引发各国跟风效应。到1932年,世界贸易比1929年下降了25%,世界工业生产降幅达30%。每个国家都试图将自己与外部危机隔绝开来,结果反而加剧了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 但是,这种豪赌虽然是以世界经济的风险加大为前提,却是以自身经济的复苏为目标的。对于美国而言,这种险值得冒--而这也正是美国为什么那样一意孤行的原因,把美国看成傻子绝对不是一种理性的假设,尽管它有时候也的确做傻事。 美国的做法激起了世界反对。欧盟贸易委员发言人彼得·鲍尔就此表示:"如果一项禁止在美国领土上销售或购买欧洲产品的法案获得通过,我们绝不会袖手旁观。" 第45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18) 最终,美国选择了对欧盟等大经济体妥协,但强化了对中国的贸易壁垒。 贸易战对准中国 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地对中国打贸易战? 其实,从美国、欧盟的思路来看,贸易战的主打对象几乎都是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总是首当其冲成为贸易战的牺牲品。原因是:由于民穷,中国是一个出口大国而非消费大国,在经济危机发生后,消费的重要性大于生产,但当时面临的问题是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只有启动消费才能消化产能。而中国贸易的对外依存度过高,但内需不足,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被削弱。 可见,中国民穷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所引发的内需不足,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发展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支撑,也成为削弱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话语权发挥的重要拖累。这同时也是为什么一打贸易战中国就去国外大采购的原因之一--通过集中采购弥补我们的短板! 因此,美国敢于和中国打贸易战而不敢和欧盟打贸易战。 与欧盟打贸易战是两败俱伤,与中国打贸易战,能够逼迫中国大规模采购美国的产品,或逼中国买美国的国债,并且,美国的确屡屡得手。它能不那样做吗? 2009年9月9日,美国商务部表示,已经决定对自中国进口的价值达26亿美元用于输送石油的钢管施加初步关税,税率从10.90%到30.69%。2009年9月11日,奥巴马政府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11月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输美油井管反倾销反补贴案的倾销调查初裁,决定对从我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11月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步裁定,对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铜版纸、从中国进口的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征收"双反"关税。这一切距离中美互相承诺不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才一周时间,距离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日期11月15日只有不到10天。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分析,美国政府认为,全球经济的不平衡(特别是美中贸易的不平衡)与危机的发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种不平衡必须打破,而美国将不惜采用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来表达实现这种再平衡的政治决心。 举出的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欧洲在与中国打贸易战方面,甚至比美国更强硬,原因跟美国相同,结果也跟美国相同--每次中国都去欧洲大规模采购,比如空客。 2009年2月,欧盟开始对产自中国的钢线材征收24%的临时反倾销税。通常,临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半年。7月27日,欧盟外长会议在没有举行讨论的情况下通过建议,决定对产自中国的钢线材征收高达24%的反倾销税,期限为5年。8月11日,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宣布,欧盟已对从中国进口的葡萄糖酸钠发起了反倾销调查。8月15日前,欧盟委员会拟对中国铝合金轮毂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2010年9月16日,欧盟委员会对中国数据卡发起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高达41亿美元,不仅成为迄今为止中国遭遇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救济调查,也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同一产品同时进行3种贸易救济调查。反倾销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蔓延…… 列出的这些贸易战同样只是九牛一毛。 不仅美国、欧盟这样的发达经济体把反倾销的重心对准中国,就连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效法欧美的做法,把矛头对准中国。原因同美国、欧盟差不多,结果也差不多,后来,中国又在印度等国大规模采购。比如,2010年12月15日,中国和印度公司签订45个合作协议,价值200亿美元,让印度人欢天喜地。 自1995年世贸组织(WTO)成立到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根据WTO在2010年12月6日公布的反倾销调查报告,2010年上半年,有19个WTO成员共发起了69起反倾销调查,中国是遭遇反倾销调查的"重灾区",29次成为反倾销调查的"关照对象"。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金属、化学品及塑料)也是被调查最多的商品,占反倾销调查总量的1/3。 第46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19) 向全世界举债 除了抬高贸易壁垒,美国向全世界举债,再以弱势美元政策稀释这些债务。 大规模的减税政策,一定要有埋单者,美国政府连年赤字,根本无力承担。 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在2009年财年达到了惊人的1.416万亿美元,2010财年为1.294万亿美元。2011年1月26日,美国国会预算局发布预测称,2011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达到约1.5万亿美元。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已成为美国经济未来的一大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向世界举债。 2005年1月,小布什连任美国总统时,美国国债总额为7.6万亿美元。2009年奥巴马上任伊始升至10.6万亿美元。根据美联储的数据,美国国债规模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扩大24.2%和22.7%。 对于债券投资者而言,现在除了美国国债,看起来市场提供的好选择实际上并不多。这也促使奥巴马政府得以以"史上最低价格"大量举债。这被称为一场低成本"游戏"。 中国是美国国债的大买主。从2008年9月起,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2009年年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8948亿美元,约占同期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37%,以及2009年中国GDP的18%。 2010年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高达2.8473万亿美元。其间,中国连续增持美国国债,截至2010年11月,中国持有8960亿美元美国国债,约占中国外汇储备的32%。除此之外,中国还持有美国长期机构债、长期公司债、股票共计6000多亿美元。 庞大的外汇储备管理难度越来越大。2009年12月,一则《外管局选定华尔街专家管理2.3万亿外储》的报道颇引人瞩目:美国PIMCO(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格罗斯和首席执行官埃利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PIMCO对冲基金经理朱长虹将于2010年2月回到中国,担任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部门首席投资官。 外管局华尔街招人,从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人才的短缺和紧迫感的增强,我认为,其实中国最缺少的是懂金融的战略性人才,而不是仅仅通晓金融工具的人。对于战略型人才而言,他能清楚地知道应该通过金融工具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至于实现这个目的的工具,即使不是专家的一般金融人才往往也能做到。 事实上,美国债务的迅速增大,正在加重人们对未来国债风险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加大了对美国国债的购买力度。据报道,2011年2月2日,美联储(FED)取代中国,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方--纽约联储(美联储买卖国债都是通过纽约联储来实现的)在其公开市场操作账户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为1.108万亿美元,包括短、中、长期国债和通胀保值国债等。 但是,2011年2月28日,美国财政部又表示,因统计方法调整,将截至2010年12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向上修正至1.16万亿美元,较2月15日公布的8916亿美元增加了30%。以此计算,中国仍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一个发展中国家竟然是一个富国的最大债权人。 这是非常悲哀的。 评级机构掌握着重要话语权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国债总额已创下14.056万亿美元新高,这占了美国2010财年国内生产总值14.5万亿美元的96.5%。美国当前的法定国债上限为14.3万亿美元,业内预计最快3月底就可能逼近该上限。有分析人士预计,美国很可能继续提高法定国债上限,到2011年年底,美国的债务总额将超过16万亿美元,将首次超过GDP。 这种负债状况,如果放在别的国家,早已被评级机构下调评级,并引发市场的恐慌,甚至引爆经济危机。 但美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军事、资源、能源、技术等支撑,在当今世界仍然无出其右者。更何况,它还掌握着评级话语权。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在2011年1月19日表示,美国国债违约的可能性并不大,仍维持美国"AAA"的主权信用评级及"稳定"的评级前景展望--回望2010年,标准普尔对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国调低主权信用评级时的坚决,以及由此引发的汹涌澎湃的危机浪潮,深受美国影响的评级机构的"宽容"让美国占尽了便宜。 第47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20) 自保和转嫁危机,更像是短期的应急之举,要真正使经济产生内生动力,使经济真正摆脱危机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非常明确--那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研发投入,让美国成为新能源技术的领跑者。奥巴马在新能源研发、推广等方面进行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是史无前例的。 有关这一点,我还会做具体的论述。(文*人-书-屋-W-R-S-H-U) 货币之锚--美元的秘密 在这里首先讲一些尚未被人提及的美国的一个大战略:任何一种货币,要想获得主导地位,必须有一个锚。我们知道,美元最早是与黄金挂钩的,黄金就是美元之锚。1971年,美国单方面放弃了金本位制。在放弃金本位制之后,如何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美国找到了另外一个锚,那就是石油,美国将美元与石油价格挂钩,形成"石油美元"的体系,确保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美国研究者比伦特·格卡伊和达雷尔·惠特曼对这个具体过程的表述是这样的: 美国和沙特经由外交手段在1972~1974年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将石油销售与美元挂钩,这就是所谓的"石油美元体系",并最终正式成立美国-沙特阿拉伯联合经济委员会。从经济层面,协议规定欧佩克(OPEC)的石油销售只能用美元计价。这个规定人为制造了欧佩克石油市场对美元的需求,使美国主导了石油市场。自从签订这些协议,一直稳居世界石油生产国前列的沙特成了美国最可靠的盟友,在欧佩克内部享受特权,作为美国的代理人不受生产配额的约束。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沙特利用自己欧佩克"生产调节者"的地位,通过"管理"石油价格增加或减少石油生产、制造石油稀缺或过剩,以满足美国的利益。 根据美国与沙特之间的协议,石油美元经济的全球体系悄然建立起来,不仅为美元设定了最低价,也使美国得以再次操纵国际贸易、打击竞争对手--欧洲和日本。石油美元事实上取代了1971年之前的黄金美元本位,保证了对美元的需求,并通过欧佩克的交易规则和实际操作把美元的价值与石油挂钩。根据设计,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所有工业发达国家从欧佩克或规模较小的石油生产商购买石油,必须以美元定价,石油购买只能以美元进行。这样,美元成了必备的储备货币,美元的霸主地位得以恢复。美元的需求被人为地提高。油价在1973年阿拉伯-以色列战争后开始上涨时,对美元的需求增加,美元价值进一步上升,再一次为美国国内支出和军事支出提供了补贴。但是,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也因此继续攀升,最终又影响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性。 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再一次为美国提供了双重好处:一方面,美国可以制定国际石油贸易的条件;另一方面,美元的价值上升,而且不受国内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束缚。石油美元体系制造了对美元的需求,需求决定了美元的价值,因此美国不必放弃其他商品和服务,只需印制美元购买石油就可以了。但是,石油美元经济也有着阴阳两极。美国在受益的同时,把自己的经济问题输出到其他国家,其他资本主义经济体的成本被强行抬高,其中后殖民地国家受害最深。 我们知道,传统石油等能源正在渐渐枯竭,而美国必须准备好制造一个新的锚,那就是新能源。奥巴马大力发展新能源,从货币战略的角度来看,也是确保美元的霸主地位不被动摇。有了占据统治地位的货币这一前提,美国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美国发展新能源,实在是一箭多雕。 这种大策略远非摆弄小阴谋者所能理解(有关新能源这一方面,在本书第六章第三节还会进一步分析,因为,它对未来趋势的影响至关重要)。 从美国的政策思路来看,美国注重的是财富的内生性与可持续性,注重的是经济的良性复苏,这种思路与豪赌式的思路是截然不同的,导致的后果当然也是截然不同的。 我之所以耐心分析这一点,主要目的是学习超级强国的处事思路和风格。能够虚心向对手学习的人,才能成为强者。美国之所以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从经济的角度和处理危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确有很多独到之处。这也是他们的制度设计所决定了的。 第48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21) 不同的救市方式,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 当然,以上还不是全部,为了全面走出危机,美国必须对外展开狙击! 注释 ①厉以宁:建议中国取消养老保险等福利.新周刊http://vie/a/20071013/000029.htm,2007-10-13 ②经济学家牛人牛语大清算 30条骇人语录全集结.新快报.2009-1-8 ③收入分配改革临考 贫富差距远超预期.财经,2011-2-20 ④彭敏,吕丰泽.中国内外需困境分析.中国企业报,2009-9-8 ⑤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⑥地王现身泡沫显现.南方都市报,2009-7-8 ⑦7成央企涉及房地产 国资委搁浅央企房产重组.华夏时报,2009-8-9 ⑧陈文雅.京部分公务员买房内部价曝光 每平米4500元.经济观察报,2010-4-10 ⑨韦承武,孙琦子.35中央部委预算近3000亿 住房保障支出近60亿.经济观察报,2010-4-13 ⑩发展改革委: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多元化竞争时代.新华社,2010-9-4 农村市场大发展给企业带来巨大商机.上海证券报,2007-6-25 城乡福利人均差33万元 十二五鼓励户籍改革.新京报,2011-3-6 如果再考虑到2010年12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高达7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的因素,中国国民的实际购买力还要下调。另外,还需要强调一下,尽管货币增发是推高CPI的重要根源之一,但是,CPI数字不能充分体现货币增发的影响,一方面,CPI失真;另一方面,中国储蓄比例高,压低了通胀。 "家电下乡"明年将全面推广 有望拉动万亿元内需.新华社,2008-11-30 家电下乡产品维修率超平均10倍8件中1件次品.广州日报,2009-12-10 刘映花."家电下乡"举步维艰 下乡20天陕西日卖20台.北京晨报,2009-1-12 反对中医的人可能对我举的这个例子感到不快。写这这一点是出于感恩,我从小生活在一个非常贫困的环境,很多人都是靠几毛钱的中药治好了病。也许,它的很多原理用现在的科学无法解释,但这种传统医学带给中华民族的是一个光荣的记忆。2009年,当我去上海一家医院调养,看到10个学针灸的医生中有9个是外国人时,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抛弃的东西,人家却不远万里来中国恭恭敬敬地捡起来。 文中所提及的转让定价 (Transfer Pricing),是指关联企业之间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等时制定的价格。在跨国经济活动中,利用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定价进行避税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税收逃避方法,其一般做法是:高税国企业向其低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时制定低价;低税国企业向其高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时制定高价。这样,利润就从高税国转移到低税国,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轻其税负的目的。本消息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07年3月28日"调查称外资企业通过假亏损手段逃税300亿元"。 布什五年减税700亿 富人和石油公司将受益.北京青年报,2006-5-19 美国众议院通过奥巴马提出的819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国青年报,2009-2-1 奥巴马连发刺激经济组合拳 企业减税2000亿美元.新京报,2010-9-8 魏雅华:上调个税起征点为什么这么难.中国青年报,2010-12-17 奥巴马签署8580亿美元减税法案.中国证券报,2010-12-20 美政府接管两房利好中国.人民日报·市场报,2008-9-10 陈杰.解读两房国有化. 经济观察报,2008-9-20 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通俗讲即贷款或信用违约保险。基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产品后,可能出现债务人违约,为了保障债权人权益,衍生出这种针对债务人违约的保险产品,旨在转移债权人风险。当借款人向贷款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贷款人为了保障贷款安全,以支付保费为前提向保险人(多为保险公司)投保。若借款人违约,由保险人代为偿还。 第49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22) "购买美国货"可能触发贸易战.经济参考报,2009-2-17 美国购买国货条款恐再次引发美欧贸易战.新民晚报,2009-1-31 奥巴马访华前夕中美再打贸易战.经济参考报,2009-11-9 中国连续16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国际商报,2010-12-8 美国政府举债1.47万亿美元:一场低成本"游戏". 第一财经日报, 2010-8-25 吴晓鹏.外管局选定华尔街专家管理2.3万亿外储.新民晚报,2009-12-24 苏宁:保障外汇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证券日报,2011-3-5 (美)比伦特·格卡伊,达雷尔·惠特曼.战后国际金融体系演变三个阶段和全球经济危机.房广顺,车艳秋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1) 第50节:大棋局·大狙击(1) 第三章大棋局·大狙击 美国一方面大张旗鼓地通过减税等措施拯救本国经济,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避免自己的债务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要做到这一点,让其他经济体的债务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无疑是一条捷径。华尔街的大鳄们,在自身处于深度危机的情况下,为了把人们的目光转移开,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也为了减少政府在救助自己方面的干扰和顾虑,在欧元的缺陷暴露出来后,展开了狙击行动,这种狙击使得欧元国的债务问题更彻底地暴露出来,吸引走全球关注的目光,间接为美国整体经济复苏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在不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情况下,让对手做得比自己更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理解了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在次贷危机之后发生的种种反常的情形:那些受次贷危机影响的国家,反而比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显得更加糟糕--当然,很多做得更差的国家更多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华尔街出于逐利和遮丑(避免危机更深更广地蔓延)的需要,利用相关国家的缺陷,展开狙击行动。 当欧洲等经济体的危机恶化时,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得以顺利实施。次贷危机在欧洲的蔓延、恶化,为美联储开动印钞机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迪拜危机与希腊债务危机相差只有十天左右的时间,两者似乎是完全孤立、毫不相干的两次危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没有迪拜危机在先,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后果将不会迅速放大和扩散到如此剧烈的地步。 迪拜危机之后,矛头终于指向欧元国,以前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标,这场腥风血雨的搏杀,成为21世纪货币战争中最不动声色而又最惊心动魄的一页。 第一节 狙击点 00整个世界是一盘大棋局,中国也是这个棋盘中的一部分。只有明白大棋局的走向,才能真正洞悉这个世界的变化,明白中国趋势的演变。因此,我们需要对国际大棋局一点点地进行剖析--当走进去,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站在其内看中国的大趋势,看中国的楼市、股市,看中国的未来,一切都那么清楚明了。 美国的攻击性 作为大棋局的主导者,美国的影响独一无二。这一点几乎是举世公认。 美国拯救经济是"三部曲"上下衔接,左右协调,当所有的这一切完成,美国经济真正实现了复苏,就意味着美国必须重设大棋局。美国必须遮掩自己将来可能爆发的债务危机,以确保全球资源流向美国,为美国赢得实现经济复苏的时机。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策的对外攻击性就会显现出来。为什么会这样?众所周知,美国政府是一个民选政府,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执政,都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选民的利益诉求,以维持自己的群众基础和政治生命。2010年11月3日,美国国会中期选举落幕,民主党创下60多年来最大的惨败:痛失对众议院的控制权,仅以微弱优势保住参议院多数。两党各控一院意味着,他们更难以在对内诸如增加税收以摆脱危机等方面达成一致,只能在对外转嫁危机为美国争取利益方面趋于一致。这必然强化它的对外狙击性,而非中国很多专家一相情愿认为的,这将有利于美国两党在互相制衡中,达到某种妥协,有利于中国云云。 同时,美国民众心目中有着根深蒂固的人权意识,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在海外为美国人争取利益的同时,不能做太出格的事情(在虐囚丑闻公布后,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民众的抗议一点不比海外弱),必须遵循他们所能承受的底线。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美国政府必须保持一种平衡,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民众的抗议。 这一点与非民主政体有本质不同。一些专制国家(比如非洲的一些国家)通过对内掠夺民众,就能敛取巨额财富,做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要做的是维护国内的统治地位不动摇,为此甚至不惜在某些方面向外出卖民族利益,哪里敢对外掠夺?毕竟,一旦引来外敌,遭受内外夹击,其统治基础将在瞬间走向崩溃。 民主政体给人类带来的最宝贵财富是,它搭建了一个使各个利益主体公平表达利益诉求,使各方利益逐渐趋于一种平衡点,从而,实现民富国强、政权和平交接和过渡的制度体系。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通过流血冲突实现政权更迭的弊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累积了财富。 试想,假如中国明朝开始建立起类似西方的文明制度,步入民主轨道,当今世界有哪个国家敢与中国比肩?中国一直到明朝,在科技发明方面还位居世界前列,仅郑和船队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就足以令世界惊叹不已。直到清朝才彻底衰落。美国人Robert K. G. Temple所著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列出中国100个世界第一的发明,基本上都在明朝和明朝以前,清朝几乎没有。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因为清朝GDP中有相当高的份额是皇家园林及贮藏其中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1895年,慈禧太后没能把对日战争坚持到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日寇打进北京城,让她心爱的颐和园重蹈圆明园毁于一炬的覆辙。①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我们重回主题。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美国的经济复苏之路尽管走得非常谨慎和扎实,但它有一个巨大的软肋,那就是它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债务危机。说轻一点,只要美国的国债发行遇阻,就将成为美国经济的不堪承受之重。说重一点,一旦美国债务的软肋亮出来,就必然引发资金的外逃,甚至引爆世界上最惨烈、最严重、最难以挽回的债务危机。 因此,美国一方面大张旗鼓地通过减税等措施拯救本国经济,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避免自己的债务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要做到这一点,让其他经济体的债务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无疑是一条捷径。华尔街的大鳄们,在自身处于深度危机的情况下,为了把人们的目光转移开,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也为了减少政府在救助自己方面的干扰和顾虑,在欧元的缺陷暴露出来后,展开了狙击行动,这种狙击使得欧元国的债务问题更彻底地暴露出来,吸引走全球关注的目光,间接为美国整体经济复苏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这其实也是美国的惯用之招。 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增大,国际社会开始对美元的价值产生疑惧之心,令美元的权威蒙尘之时,美国等发达国家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最终摧毁日元的影响力,即为经典案例。 在不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情况下,让对手做得比自己更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理解了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在次贷危机之后发生的种种反常的情形:那些受次贷危机影响的国家,反而比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显得更加糟糕--当然,很多做得更差的国家更多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华尔街出于逐利和遮丑(避免危机更深、更广地蔓延)的需要,利用相关国家的缺陷,展开狙击行动。 做到这一点很难,需要具有强大的金融实力、充裕的尖端人才储备和丰富的经验。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华尔街,在这方面,在当今世界,没有可出其右者,因此,它们得以在货币战争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而主权债务的扩张,留下了一个天然的缺陷: 第51节:大棋局·大狙击(2) 评级机构穆迪公司认为,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到2010年年底,全球主权债务总量将增加50%以上,达到15.3万亿美元。而迪拜事件只是个开始,即使各国政府采取补救措施,全球主权债务总量至少还会再增加50%,在4~5年后达到峰值。② 而这个缺陷被华尔街利用到了极致。 危机和陷阱,一环套一环 我在《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一书中已经做了分析,当时我认为,冰岛危机只是一个小白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国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与其相抗衡的欧元。并且,在书中,我写道,美元与欧元的首次决战之年,就是2010年:"2000年,欧洲议会制订了'里斯本议程',确定到2010年把欧盟建成'世界上最有竞争力、最有活力的知识经济体'。这一目标,何尝不是亮出了美欧决战的日期?"③ 对欧元的狙击,策划之缜密,令人心生寒气。 我在试图找到这个脉络的时候,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们不妨列一个时间表: 欧洲危机恶化:2008年3~7月,已经蔓延到欧洲的次贷危机在欧洲恶化。由于美国在次贷危机初始阶段一直淡化危机掩盖真相,由此,引发大量资金前往美国抄底--截至2007年年底,仅欧洲各国为挽救次贷危机,就注入1万多亿美元。直到2008年2月11日,布什在签署的年度《总统经济报告》中还认为,2008年美国经济将继续增长,不会陷入衰退。等欧洲真正认识到,这场危机的严重性超乎想象时,危机已经迅速蔓延到了欧洲。更关键的问题是:第一,欧洲向美国"输血"之后,缺少救市资金;第二,欧洲国家受到政体的限制,无法像美国那样,扩大政府赤字,反而必须缩减财政赤字。 冰岛危机: 始于2008年3、4月份,恶化于当年10月份。2008年3月,冰岛中央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达成的5亿美元贷款协议到期,后来,冰岛就续约一事接触国际清算银行,遭到拒绝。2008年4月,冰岛央行向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寻求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遭到拒绝。④从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一年中,冰岛克朗贬值45.9%,居民购买力随之下降。 迪拜危机:2009年11月25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负债累累的迪拜酋长国传出惊人消息:迪拜宣布,将重组其最大的企业实体"迪拜世界"(业务横跨房地产和港口的企业集团),同时宣布,将把迪拜世界的债务偿还暂停6个月。 2009年11月26日,美元指数在到达74.18的低点后,开始反弹。 迪拜之后,希腊第一个遭到了攻击,因为它最脆弱。欧盟委员会曾预测:到2011年,希腊公共债务在该国GDP总额中所占比例将从113%上升至135%。 希腊债务危机:2009年12月8日,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贷评级下调一档,从"A-"降为"BBB+"。12月16日,标准普尔宣布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贷评级也下调一档,从"A-"降为"BBB+"。这是希腊主权信用级别在过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级以下。希腊股市随即大跌,欧元对美元比价也大幅下滑。2009年12月22日,穆迪宣布将希腊主权评级从A1下调到A2,评级展望为负面。三大评级巨头同时出手,希腊深陷困境。 纵观以上危机恶化的时候,都是华尔街因次贷危机爆发深陷困境的时候,同时,美国政府也饱受债务、失业等问题困扰,美元也都正好处于较低点。这些外部危机的发生,瞬间把全球的注意力吸引走,使华尔街得以有时间自我救赎,也使美国有更多时间应对棘手难题,而欧洲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又可能为美国赢得缓冲时机。 在欧洲危机蔓延时,大量避险资金流向美国,为美国带来经济复苏亟需的资金,并暂缓美元的跌势--美国虽然实行弱势美元政策,但并不愿意美元的影响力被废掉(具体原因后面还会更具体地分析),既要实行弱势美元政策,又要保持美元的霸主地位不动摇。保持这种互相对立和矛盾的平衡,一般国家很难做到,但美国能够做到。 而且,当美元处于较低阶段时,投机大鳄们狙击其他经济体,无论是华尔街还是美国政府,所承担的成本最小。因为,假如在美元处于高位时引发其他经济体尤其是那些与美国有竞争关系的经济体的混乱,会促使美元的快速上涨,给美国的出口战略带来重大冲击--在危机蔓延的大背景下,出口对美国的重要性明显增大。 第52节:大棋局·大狙击(3) 这一点,是投机大鳄们必须顾忌的。 华尔街尽管在某些时候痛恨奥巴马实行的严厉的监管政策,但他们在危机阶段,亟需政府的救助,还必须依靠政府,更何况,奥巴马并没有真正去清算华尔街--昔日的许多罪魁祸首依然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因此,华尔街必须小心翼翼地与美国政府的国际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否则可能引火烧身、作茧自缚。事实上,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保持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一直是美国那些投机大鳄们始终严格遵守的规则--确切地说,他们怕的不是美国政府,美国是小政府,权力有限,他们怕的是美国政府后面的民众。危害了国家利益,将遭民众唾弃,这意味着他们的事业在美国彻底终结!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欧洲等经济体的危机恶化时,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得以顺利实施。次贷危机在欧洲的蔓延、恶化,为美联储开动印钞机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试想,假如伯南克没有欧洲经济体恶化的前提,美联储的印钞机一旦开动,必然撼动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 受冰岛危机和欧洲可能发生危机的预期影响,美国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布,"为改善私人借贷市场的条件",将在未来6个月内买入总额为3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同时,决定增持房利美与房地美发行的房屋抵押证券7500亿美元至1.25万亿美元,增持"两房"发行的机构债券1000亿美元至2000亿美元。 而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元危机,使得美联储得以在2010年11月3日,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虽然,欧洲发生危机有其内在缺陷导致,但是,上面的这种逻辑关系,谁有足够的理由完全排除人为操纵的痕迹?我不认同阴谋论,但也同样不认同极右者把某一经济体当成纯情圣女看待的那种一相情愿的看法。道理非常简单,越是民主经济体,越千方百计为民众争取利益。 狙击欧元:决战2010 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人们希望这个世界如同童话一般,但事实上,这种童话在经济世界中并不存在,或者说,在国与国之间并不存在。至于在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博弈无疑要更加激烈和残酷。 乔治·索罗斯实际上,从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一直到这次的次贷危机,每一次危机中,相关国家的明争暗斗、互相转嫁危机,都是赤裸裸的。比如,在东南亚危机中,日本以邻为壑,大幅度贬值日元,使中国承受了巨大成本和莫大痛苦。不过,自作聪明的日本人,在东南亚的影响也因此逐渐走了下坡路。 为了更清楚地讲明国与国之间在危机中的博弈,我们有必要再向深处做进一步剖析。因为,这种狙击距离中国已经不再遥远。当美国被债务问题折磨得痛不欲生时,就是它展开攻击的时间节点。 对欧元的狙击,很多人认为是从2010年2月开始。 《华尔街日报》2010年2月25日报道称: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几家基金公司(包括赫赫有名的对冲基金SAC资本、绿光资本等)的代表,最近在纽约参加了一场私人晚宴,他们预计欧元会跌至1欧元兑1美元的水平。索罗斯在2010年2月底公开警告说,如果欧盟不解决其财务问题,欧元将会土崩瓦解。1992年,索罗斯曾大举做空英镑,净赚10亿美元。索罗斯本身就是一面旗帜,其号召力无人能及。"晚宴"后一周内,做空欧元期货合约高达6万份,为1999年以来最高,欧元汇率也应声下跌。 但是,即使不算前期准备时间,对欧元的狙击也非2010年的2月,攻击点始于迪拜危机。 迪拜危机重伤了谁? 迪拜危机与希腊债务危机相差只有10天左右的时间,两者似乎是完全孤立、毫不相干的两次危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没有迪拜危机在先,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后果将不会迅速放大和扩散到如此剧烈的地步。 第53节:大棋局·大狙击(4) 这其中被什么联系着? 让我们拨开迷雾。 迪拜曾经创下过举世瞩目的辉煌。 十年前,迪拜鲜为人知,但迪拜的老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马克图姆制定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蓝图: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凭借先进的设施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转口贸易等优势,将迪拜向商业、贸易方向发展,使商业成为石油产业之后的第二大经济支柱。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迪拜经常被人们誉为海湾的明珠、东方的香港、美国的纽约、意大利的威尼斯。来过迪拜的外国人,无论贫富,无论有何种宗教信仰,都认为迪拜是个开放、包容、很容易生存的城市,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绕了一圈之后,还是带着全家老小选择在迪拜落下了脚,并且一下就生活了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⑤ 迪拜的成功,艳惊世界,也冲昏了它自己的头脑。迪拜王储、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在其著作中满怀深情地写道:"迪拜的领袖们都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发展迪拜的明确构想,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保障同胞们和在此定居的外国人的未来,设法为他们提供舒适和安全。但是,父亲的构想确实超越了他的时代。他的一只眼睛穿过'过去'的大门,另一只眼睛穿过'未来'的大门。今天,只要站在迪拜世界金融大厦前放眼远望,便会看到这种令人惊奇的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景象,这壮观的场面让迪拜和中东看到了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迪拜和中东。"⑥ 人们的笑容中透露出迪拜的自信和辉煌,但这一切都已成过眼烟云 遗憾的是,迪拜现在的舵手既没有能够看穿过去和未来,也没有看清当下的重重危机。当他们站在枪口之下,还在回顾精彩的过去,展望美妙的未来。 迪拜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致命伤:泡沫和负债。 "迪拜世界"的对外债务高达590亿美元,占迪拜总债务的74%。迪拜"倒债危机"传出后,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马上下调了迪拜国有企业的债权信用等级。在伦敦金融市场,体现迪拜债权违约风险尺度的信用违约互换(CDS)利率暴涨。 值得注意的是下面的信息:据报道,"迪拜世界"最大债权人是阿布扎比商业银行(阿联酋第三大银行)和阿联酋NBD PJSC,其他贷款人包括汇丰控股、巴克莱银行、莱斯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劳埃德银行和瑞信银行等全球多家知名大银行,而它们此前就已因金融危机大受打击。 如果细心注意一下就会发现,除了阿布扎比商业银行和阿联酋NBD PJSC银行以外,其余的贷款人全部都是欧洲的银行: 汇丰控股--欧洲最大的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英国和欧洲的第二大商业银行,世界上排名第五的大商业银行; 巴克莱银行--英国第三大银行; 莱斯银行--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也是英国第四大银行; 劳埃德银行--英国四大私营银行之一; 瑞信银行--瑞士第二大银行集团。 欧洲的金融机构继次贷危机后,在迪拜危机中再次受损--无论这种受损规模多么的不足挂齿,由于人们尚处于次贷危机的阴影中,会在恐惧中不自然地放大危机的影响力,效果仿佛最后那根压弯骆驼的稻草。 受迪拜危机的打击,欧洲金融机构原本脆弱的抵御危机的能力变得更弱。 另一方面,迪拜危机相当于对富裕的阿拉伯国家做了一次试水,当然也是警告,当富裕的阿拉伯国家在迪拜危机面前都面面相觑、无能为力之时,它又有什么能力一掷千金地去帮助别的经济体--比如,距离它很近的欧洲?从这个角度来看,迪拜危机实际上相当于屏蔽了欧洲的一个重要帮手。 而且,迪拜危机给试图摆脱传统能源局限而走向转型的阿拉伯国家一个致命打击。作为整个中东地区一颗耀眼的明星,迪拜的成功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模范和先行者。迪拜让他们看到了转型的希望,而迪拜危机又熄灭了他们的希望,转而继续做"卖油翁",这一点,显然又有利于华尔街对油价的操纵。 第54节:大棋局·大狙击(5) 其三,迪拜危机,及其后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民众争取民主的行动,引发了政府与公众的强烈对立。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促使大量富人将资金转移到发达国家,尤其美国成为最大受益者。关于这一点的注解在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2010年2月7日,美国财长盖特纳在接受ABC电视台《本周》节目专访时明确说:当投资者对全球金融危机感到不安的时候,他们选择美元和美国国债避险,这是对我们能力有基本信心的非常重要的标志。 暂且不提这些,重新回头剖析迪拜危机。 迪拜危机之后,矛头终于指向欧元国,以前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标,这场腥风血雨的搏杀,成为21世纪货币战争中最不动声色而又最惊心动魄的一页。 迪拜之后,对欧元狙击的"试点工作"不仅全部完成,而且,欧元国的外围基本上已经屏蔽。 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最凶猛的一场狙击展开。 欧元成为狙击目标,猎杀已经开始,而这个突破口就是希腊。 第二节 希腊被种上"特洛伊木马" 希腊被种上"木马" 为什么是希腊?希腊是整个欧元国最脆弱的一环,最容易攻破,最容易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纵观华尔街的货币战争史,哪一场不是精心策划?毕竟,失败的结局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早在2001年,高盛就已经在希腊埋下了一个"特洛伊木马"。 有关高盛在希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欧美其他媒体都有详细报道。 我们不妨认识一下这个过程。 一切要从2001年谈起。 根据欧洲共同体部分国家于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即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希腊距这两项标准甚远,便求助于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高盛为希腊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从而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高盛帮助希腊欺世盗名,使得这笔钱不出现在希腊当时的公共负债率的统计数据里,因为它要10~15年以后才归还。这样,希腊有了这笔现金收入,使国家预算赤字从账面上看仅为GDP的1.5%。而事实上2004年欧盟统计局重新计算后发现,希腊赤字实际上高达3.7%,超出了标准。最近透露出来的消息表明,当时希腊真正的预算赤字占到其GDP的5.2%,远远超过规定的3%以下。 除了这笔借贷,高盛还为希腊设计了多种敛财却不会使负债率上升的方法。例如,将国家彩票业和航空税等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来换取现金。这种抵押换现方式在统计中不是负债,却变成了出售,即银行债权证券化。高盛的这些服务和借贷当然都不是白白提供的:高盛共拿到了高达3亿欧元的佣金。⑦ 采取同样做法的国家,除了希腊,还有意大利、西班牙等国。 高盛想得到的,绝对不是3亿欧元佣金那么简单,它有更远大的"理想"。 高盛深知希腊通过这种手段进入欧元区,其经济必然会有远虑,最终可能出现支付能力不足。高盛便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互换"⑧保险。 接下来,高盛开始抢钱了。 到了那笔货币掉期交易到期的日子,希腊的债务问题便暴露出来。由于希腊金融状态恶化,对希腊支付能力承保的CDS价值翻番上涨--我们知道,高盛预料到有这一天,已经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这意味着,它坐收渔翁之利。当希腊国家支付能力被怀疑的时候,有关希腊债务的CDS便会上涨。这次对希腊的攻击,就是使用各种手法令人对希腊的支付能力产生怀疑。那么谁持有大量的CDS呢?不是别人,恰恰是持有和发行希腊债务的高盛和两家对冲基金。高盛在希腊未被怀疑有支付能力问题时大量购进希腊债务的CDS,然后再对希腊支付能力信誉发动攻击,在CDS涨到最高点时抛出。 第55节:大棋局·大狙击(6) 2010年4月27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芬 出席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永久委员会就高盛事件举行的听证会 为了打击希腊的金融信誉,高盛与两大对冲基金一方面大肆"唱衰"希腊支付能力(包括动用力量将希腊信誉等级降低、传出希腊破产谣言等),另一方面则轮番抛售欧元,从而导致国际市场的恐慌而跟进。欧元在10天内跌了10%,近两个月跌幅达15%。欧元一跌,立即使人联想到欧元区出现不稳,于是,不仅仅希腊,其他"弱点"欧元区国家葡萄牙、西班牙等也立即出现融资困难。于是,希腊和欧元区的CDS开始疯涨。从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希腊债务保险利率上涨整整3倍,希腊国债的CDS居然涨到428点,甚至超过处于半战争状态的黎巴嫩(255点),这是闻所未闻的。在这场攻击中,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在国际炒家的瞄准线上。⑨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希腊试图通过欺骗方式进入欧元区时,那个陪伴它左右的骗子,却施展连环骗,把它推向深渊,并因此获取暴利。 货币战争的残酷和血腥由此可见一斑。可问题是,如果希腊自己不当有缝的蛋,高盛这个苍蝇怎么会走近它呢? 评级机构犹如"特种兵" 华尔街有多种利器在手,所以才能做到打货币战时,屡战屡胜。 狙击希腊,首先从降低其主权信用评级入手。评级机构的作用和杀伤力犹如"特种兵"。 主权信用评级是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对一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评判。⑩ 世界上最权威的评级机构是标准普尔公司(美国)、穆迪评级公司(美国)和惠誉国际评级公司(法国)--美国赫斯特集团(Hearst Corporation)在2006年以5.92亿美元的价格从法国金融控股公司Fimalac SA手中收购了惠誉国际评级母公司Fitch Group 20%的股权。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惠誉国际、标准普尔、穆迪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或称NRSRO。 别小瞧了这个主权信用评级,在它背后,是数以万亿计的财富腾挪大转移。而对于国家而言,则意味着平息或制造一场大危机。也许,只有身临困境者,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疼痛。 事实上,正是标普公司等评级机构连续下调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才把这些国家的债务问题引爆并放大(比如,西班牙的信用评级就有错杀嫌疑),最终造成了资本市场的大动荡。 不同的判断标准必然造成不同的评级结果。 相关信息显示,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等三大国际机构不久前对中国的信用评级分别是A1、A+和AA-;而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的信用评级则均为AAA;对日本的信用评级分别为AA2、AA和AA-。 这意味着什么呢?掌控信用评级话语权的美国等国长期拥有最高信用等级,由此每年可以帮助其少支付数千亿美元的债务利息。而我国却因为评级话语权的缺失,政府和企业海外融资成本大增。 损失何以如此令人心痛 中国在此方面曾经吃过大亏,并且,直到现在这个哑巴亏还没有结束。 早在2003年,中国13家商业银行谋求海外上市之际,其信用级别均被评为"垃圾等级",给中国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在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海外上市前需引进战略投资者之际,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开始热炒中国国有大银行的债务和坏账问题,把其信用评级评得极低。结果,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一些国际金融巨头以低价购进中国银行的股份,从中大捞了一笔。 先把你说成垃圾,然后大肆买进,买进后再调高对你的信用等级。一低一高之间,是巨大的财富洗劫。 举个简单的例子: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元)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商银行约10%的股份,收购价格为每股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每股6.77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9.3倍,世界罕见。 第56节:大棋局·大狙击(7) 评级机构变脸非常之快。比如,2005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家国有银行--建设银行成功在中国香港上市。建行上市以前,海外的战略投资者已经进来,国际信用评级马上就调升。2005年9月28日,标准普尔将建行长期外币评级由BBB-调升至BBB+,短期评级由A-3调升至A-2,同时将基本实力评级由D+调升至C,评级展望为稳定。 美国的三大评级巨头不仅在美国以外的国家洗劫财富,在国内同样劣迹斑斑,在次贷危机中也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2009年11月,美国俄亥俄州总检察长理查德·科德雷代表五家政府退休基金,对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及惠誉这三大评级巨头予以起诉。由于上述公司给予住房抵押贷款类证券不合理的高评级,以换取利润丰厚的报酬,导致这些基金损失了至少4.57亿美元。因此,"股神"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自2009年7月到12月,连续六次减持穆迪股份。 当然,这些评级机构之所以长期被市场认可,也并非完全基于利益。确切地说,他们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的确注重对评级对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比如,最早降低希腊主权债务评级的是欧资的惠誉,而后才是美资的标准普尔--除非有证据证明惠誉是被华尔街当枪使了。 这说明,希腊发生债务危机的土壤本来就具备,只是缺少一个引爆的导火索而已,这个导火索即使不是这些评级机构,也可能是别的,时间上可能推后,但危机不可能避免。信用评级机构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在短时间内放大危机的作用。 我要强调的是,在谴责这些评级机构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评级机构再怎么评,如果中国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价值,又怎会造成那么大的财富流失呢? 中国备受争议的银行股权贱卖问题,既与中国银行业自身存在的缺陷相关,更与自己的"糊涂"有关。常言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从这一点来看,对于这些评级机构中提及的我们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防患于未然,而不应该简单地予以全盘否定。 因为,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制度漏洞让投机大鳄们钻了空子。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当下的中国有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一遇到问题就把所有的过错和责任推卸给对方,而不做丝毫的反省和自我修正工作。以仇恨替代理智的思考,让情绪左右思维,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浮躁表现,这种状况只会为遭受下一轮的洗劫创造条件,很难在未来的货币交锋中扭转被动局面。 第三节 惊心动魄的反击战 希腊风声鹤唳,德国袖手旁观 希腊债务危机被许多人认为是引发整个欧元国债务问题的导火索,牵一发而动全身。2009年 12月11日,南非标准银行发布研究报告预测,希腊和爱尔兰等国的经济状况不能容忍,这或许将导致这两个国家接受外界救助,甚至可能在2010年年底前被迫退出欧元区。在希腊债务危机最风声鹤唳的时候,一度引发欧元是否会解体的忧虑--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 德国总理默克尔尽管面临着如此大的问题,依然出现了让很多人困惑不解的一幕:人们看到的并非想象中的欧元国的集体应战、共同面对,而是沉默、充当旁观者、听任希腊处于危急之中饱受煎熬。 德国是整个欧元国中的火车头。 在2010年4月之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多次发表声明称:在欧盟国家的政治支持下,希腊自己解决好自己的债务危机问题,对于欧元来说是最佳方案。默克尔表示,欧盟目前没有必要出台应急援助希腊的措施,因为希腊政府并不面临现实的偿还危机的威胁。她说,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多次向她表示,希腊不会向欧盟提出资金援助要求。默克尔还表示,由于存在技术问题,欧盟目前并未能就援助希腊问题做出政治决定。 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著名的表态是:"眼下帮助希腊的最好方式就是明确告诉它,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 第57节:大棋局·大狙击(8) 很多人痛批德国袖手旁观的做法。 实际上,他们是没有读懂这背后隐藏的大智慧。 投机大鳄们布好陷阱 在当时万分凶险的境况下,默克尔不动声色,以静制动,实际上是最佳应对方案。 在华尔街的"狙击手"各就各位,全部准备就绪等待决战的情况下,贸然出手,一旦失败,欧元国将全面解体。这是一场不容半点失误的决战,而欧元国的软肋是非常明显的。 事实上,投机大鳄们所做的一切,就是逼迫以德国为代表的欧元国尽快出手--这一点关乎整个大棋局。 据彭博社统计,希腊2010年必须筹措到530亿欧元的资金,5月底前必须偿还200多亿欧元的到期债务。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2月21日表示,希腊拥有的资金可以应付到3月中旬。 投机大鳄们一开始就强力阻挠希腊市场融资。以德国为首的欧元国,希望主权债务国家自救,即在市场发债,通过滚动债务来避免违约风险。如果希腊在市场融资偿还到期债务,等于金融资本帮自己还债,不但无利可图,而且新主权债将来的违约风险依然存在。以金融投机资本为主体的所谓市场力量,有巨大的动机提升希腊市场融资成本,使融资行动失败,希腊主权债的违约风险凸显。2010年年初开始,希腊主权债的CDS大幅上升,最高时候高出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540个基点,融资成本大幅提高,市场融资严重受阻。 正因为如此,一直到2010年3月2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还在强调,欧盟成员国可以援助希腊,但是必须先由IMF实施,欧元区国家以自愿的方式介入作为补充。"德国将敦促IMF和欧元区国家实施援助。但我想再次声明,这只能作为最后的手段……希腊还没有破产,它可以采取行动在国际市场上融资。" 默克尔逼迫希腊通过在市场上融资,化解投机大鳄们的围剿。不仅默克尔,整个欧盟都知道,希腊自救是避免进一步遭到攻袭的最好选择。希腊《自由新闻报》2010年2月28日援引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让·克洛德·容克的声明:德国、比利时或卢森堡"不准备替希腊纠正它的财政政策导致的错误"。容克要求希腊进一步采取措施,节支增收。 投机大鳄们阻止希腊通过市场融资,但是极力逼迫欧元国的救助方案尽快出台。金融资本博弈,需要真金白银的拯救方案。欧盟以德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救助希腊犹豫再三,以及希腊国内反对IMF参与救助的抗议,使得希腊国债持有者对是否能获取原定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若希腊真的违约,持有者们难道能把爱琴岛卖了抵债么? 显然,投机大鳄们怕的不是欧元国救希腊,而是怕它迟迟不救。投机大鳄们的杀手锏早就准备好了--如果德国救希腊,投机大鳄们马上可以引爆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笨猪"五国,让救援军全军覆灭。那样,投机大鳄们将大获全胜,满载而归。 但他们想简单了。 这次,投机大鳄们遇到了一个强硬而富有智慧的对手。 默克尔看透了对手 默克尔对狙击者的意图非常清楚。她让希腊自救有她自己的考虑,倘若反狙击战失败,可以断臂求生,直接把希腊逐出欧元国,确保欧元的完整--当然,这种做法并非最佳选择。 希腊后面还跟着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如果德国过早出手,即使将其耗尽,可能也无能为力。默克尔需要等待时机,以免露出更大破绽,封杀自己的回旋余地。以静制动的唯一风险是欧元真的解体。但对德国这样一个工业基础稳固、实体经济坚实的国家而言,即使退出欧元国,它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德国马克王者归来,依然可以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承认,这一点是德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作壁上观的底气所在,也是一个民族脚踏实地累积下来的资本。焉能不令人羡慕啊! 而且,默克尔最大的顾虑或者说恐惧是什么?打货币战争,美国从来没有输过,它追求的是独孤求败的境界,而这方面,德国绝对不敢掉以轻心。德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国家,比如,它的企业并不热衷于去市场融资,即使缺钱也基本通过银行信贷等传统方式来解决。在这种不对称的博弈之下,如果华尔街从希腊着手,对欧元国一个接一个地攻击,德国倘若去一一应战,将耗尽德国的实力,最终拖垮德国!就当今世界而言,能与美国在技术创新等方面竞争的,非德国莫属。默克尔必须保存实力,她的底线非常清楚:即使欧元被废掉,德国绝不可跟着受损! 第58节:大棋局·大狙击(9) 失去了德国的欧元可能崩溃,但失去了欧元的德国依然强大。 德国的这种心态,在它与欧元国的相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默克尔还面临着一个更棘手的阻力--德国民众强烈反对援助希腊。大部分德国民众对于援助希腊持消极的态度。多次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甚至接近60%的德国民众反对政府对希腊进行援助。有民众表示,援助希腊不仅对改善希腊经济益处不大,对德国也是一种负担。而且,德国大选在即,总理默克尔不得不顾及国内民意,故而短期内对援助希腊的反对态度很难改变。在希腊2010年3月表示考虑向IMF求助后,欧盟委员会轮值主席巴罗佐立即表态敦促各成员国在峰会上就援助希腊的具体计划达成一致。法国方面更是高调表态支持强势欧元,尽快与德国出台具体救助方案。但默克尔在3月21日措辞强硬地表示,援助希腊的议题不应成为本周领导人峰会的焦点。默克尔指出,希腊完全有能力解决当前的债务问题,她呼吁各国领导人不应立即出手援助纵容希腊。 默克尔必须让希腊竭尽全力自救,消耗"敌人"。而且,在消耗投机大鳄的过程中,德国也将是受益者--欧元贬值,制造业所向披靡的德国,出口增长势头将无人可及。我们对比一下事后公布的数据,就可以知道德国的底气之所在:2010年5月12日,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德国2010年第一季度季调后国内生产总值初步统计结果,表明第一季度的经济比预期的要好,开始走出经济衰退阴影,原因是出口明显增长。尤其是2010年3月,出口环比增长10.7%,达856亿欧元,是1992年7月以来的最大增幅。德国联邦统计局2010年8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德国出口额较上一季度增长8.2%,设备投资较上季增长4.4%。德国GDP环比上升2.2%,创造近20年来最大季度增幅,并引领欧元区GDP当季实现了1%的增幅。德国联邦统计局2011年1月1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出口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提振下,德国2010年GDP大幅增长3.6%,创自1992年两德统一以来最快年度经济增速。 危难时披挂上阵 默克尔敢以静制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她胸有成竹--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时候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是一个洞悉国际局势、善于借力打力的高手,是当今世界政坛的顶级忽悠大师。 2009年10月5日,帕潘德里欧领导的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在希腊大选中获胜,获得希腊总统卡罗洛斯·帕普利亚斯授权,组建新一届政府。他延续了家族神话,成为继祖父和父亲之后帕潘德里欧家族的第三位总理。 帕潘德里欧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可用千疮百孔来形容--国家负债高达3000亿欧元。希腊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高达12%,远远超过欧元区设定的3%上限;公共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则高达110%。希腊危机让很多人预言,它可能成为"下一个雷曼"。 而且,希腊的"名声"也很不好。 在这场把整个欧洲卷入麻烦的希腊债务危机中,希腊人被抨击为"世界上最挥霍的人",却要整个欧元区为其错误埋单--经济学家认为,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希腊政府持续借贷超出自身收入能力的资金,以供养该国民众的高福利。一家美国媒体讽刺说,希腊像一个亿万富翁那样消费,可事实上他们连百万富翁都算不上,拿着士兵的工资,却过着国王的生活。在希腊,很多人认为缴不缴税无所谓,因为政府并没有对此依法惩处。即使在希腊政府着手采取紧缩措施时,这个漏洞也没人在意。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贿赂、献金和其他公职腐败致使希腊政府每年损失200多亿欧元,相当于希腊GDP的8%。"透明国际"2010年3月的调查报告称,2009年希腊有13.5%的家庭曾行贿,平均每个家庭行贿1355欧元。报告称,"希腊百姓拿出装有现金的信封来获得驾照、医生预约和建筑许可,或是降低他们的税负"。 尽管如此,帕潘德里欧必须全力以赴拯救希腊。 第59节:大棋局·大狙击(10) 帕潘德里欧非常清楚自己的境况,也清楚德国的意图。他知道,他必须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他领导的希腊政府决定实施严厉的紧缩计划。2010年3月3日,希腊公布了总值48亿欧元(65亿美元)的一揽子紧缩方案,冀望借此缓解高达3千亿欧元的巨债压力,在2010年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2009年的12.7%减至8.7%。为有效"开源节流",希腊政府决定加税和减薪并重,计划各从中间获得24亿欧元收入。加税方面,未来希腊将提高烟酒类商品的消费税,营业附加税税率将从现在的19%提至21%;减薪方面,方案决定削减公务员年薪,将以"第13个月"、"第14个月"工资形式发放的复活节、圣诞节等节日补贴减少三成,同时冻结当年公务员养老金。 帕潘德里欧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他必须以对自己苛刻赢得欧元国的同情,也为自己赢来更多的机会。 在希腊首都雅典的宪法广场,示威者与防暴警察发生冲突 他必须冒这个险。 紧缩计划给希腊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大罢工席卷全国。 此时此景,即使隔岸观火的美国,也不禁为之动容。 帕潘德里欧已无暇顾及这些,他开始了欧美之旅,先后访问了卢森堡、德国和法国,以寻求各国领导人对希腊解决债务危机的政治支持,恢复国际投资者对希腊政府债券的信任。他明确表达的观点是:希腊只是一个小国,但它如果被击中,有可能形成多米诺骨牌,导致欧元的倒塌,并导致世界重陷危机。 欧元国的成员无不担忧这一点。帕潘德里欧把希腊的命运,与欧元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借助这种观点,他不再是一个祈求救援者,更像一个保卫欧元的战士。 欧元国在思考。它们在对救助希腊问题上,更近了。 但所有的国家依旧在紧盯着美国。 帕潘德里欧忽悠了谁? 美国的选择,决定着希腊的命运,也决定着欧元国的应对策略。在美国表态以前,任何贸然行动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帕潘德里欧希望美国政府出面,干预华尔街的嗜血攻击。 2010年3月8日,帕潘德里欧不远万里赶到美国,开始他的忽悠之旅。 尽管国内危机重重,帕潘德里欧的姿态却摆得很高。面对强势的美国,他说:"我们不是来要钱的,我们不是来借贷的,我们只是希望可以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得到其他国家可以得到的,就是正常利率的借款。" 希拉里当日与帕潘德里欧会谈后证实:"希腊总理本人和希腊都没有向美国提出任何经济援助要求。" 帕潘德里欧以他的睿智,总结了三点要害,而这三点无一不恰好击中美国的痛处。其一,"债务危机的蔓延会导致欧元兑美元汇率滑坡,也会导致美国贸易赤字上升,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其二,希腊危机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包括美国这样的大国的国债发生危机,"推高其他拥有巨额赤字国家的借款成本,并导致全球债券和汇率市场陷入震荡"--而这一点,正是美国最担忧的。其三,他针对一些美国主要对冲基金正在大幅做空欧元的举动警告说:希腊债务危机可能在欧元区甚至欧盟引发连锁反应,"如果欧洲的危机转移,可能触发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程度堪比两年前开始的那一轮金融危机"--在人们尚未走出次贷危机阴影的情况下,帕潘德里欧的话,让美国人不能不考虑。 3月8日,帕潘德里欧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说:那些曾经在美国制造金融危机的金融机构正从希腊的"不幸"中大举牟利,美国和欧洲必须一起对这些不计后果的投机行为喊停。帕潘德里欧强调,希腊债务问题引发近期国际金融界的波动,希腊和欧洲的金融不稳定对美国也造成威胁。 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口口声声表态希腊危机不是全球危机的帕潘德里欧,却巧妙地告诉美国人:希腊的危机,也至少有一部分是美国要面对的危机。此时的希腊好像不再是欧元国,而像一个"美元国"。 帕潘德里欧以自己的睿智,把希腊的命运与欧元国、美国,都联系在了一起--无论利益一致或者对立,能够如此完美地揉捏在一起,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 第60节:大棋局·大狙击(11) 那些高喊口号抗议的人或许还不知道,帕潘德里欧正在努力为希腊赢来重生的机会。 帕潘德里欧不卑不亢的表态,使美国媒体也禁不住感叹,他是一位含而不露的高明的谈判对手。 欧元国并不需要美国提供援助,他们只需要美国做一件事:不落井下石、推波助澜。美国只要去遏制投机活动,欧元国就已经谢天谢地。当然,美国需要选择时机。 德国待而不发,坐视希腊自救,不仅为欧元国自救赢得了更多宝贵时间,也消耗了"狙击者"。诚如《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所言:"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投机大鳄们在焦急的等待中,黯然神伤。 第四节 反击 5月,欧元的生死之战 无论对于默克尔,还是整个欧元国而言,逼迫希腊自救是化解危机成本最低、风险最低的措施。而且,希腊自救让金融大鳄们无从下手。 默克尔在等时间,这个时间就是2010年的5月。我曾经在2010年的3月份,连续撰写多篇文章,指出5月是一个生死节点,是欧元与狙击者全面对决的时间。 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为,这个时间无法更改,所有的节点都与它有关。 2010年5月对于希腊、德国、美国而言,都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时间点。 希腊拖不过5月,美国熬不过5月,德国也忍不过5月。5月,注定应该承担一种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默克尔在沉默中等待。 2010年2月21日,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说:"希腊拥有的资金可以应付到3月中旬。" 这意味着,默克尔在4月份后,就必须改变立场。 事实上,默克尔的态度已经开始出现细微变化。默克尔表示,德国已基本做好准备援助希腊,但对希腊提供财政支持必须遵守严格条件。希腊需向欧盟和IMF提交一份可信的财政节约方案。欧洲中央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确认这一方案是合理可行的,德国才会实施援助计划。 尽管默克尔曾经表示,希望IMF援助希腊,但默克尔的底线绝对不是让IMF单独行动,最佳状态是IMF和欧元区国家一起行动,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事实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在3月初,提出建立一个"欧洲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货币基金"(EMF),以向陷入财政危机的欧盟国家实施救助,消除欧元区内徒有统一货币而缺乏统一财政和援助机制的弊端。 2010年4月23日,希腊政府撑不住了,正式向欧盟和IMF提出救助申请。 2010年4月27日,标准普尔评级研究机构将希腊的主权评级降低至"垃圾级"--对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BBB+"级下调至"BB+"级,前景消极。 评级机构再次落井下石,反击的时机渐渐成熟,默克尔终于决定出手。 默克尔挥剑反击 4月27日,默克尔在总理府发表声明说:"如果希腊政府采取严厉的财政节约措施,并在未来几年内始终执行节约方针,我们就有维护和保障欧元稳定的良好机会。"当天,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和议会各党派领导人就援助希腊问题进行磋商,并原则同意对债台高筑的希腊提供财政救助。 时间到了5月,欧元国集体出手。5月3日,德国内阁通过希腊救援案,同意在未来3年中给予希腊总计224亿欧元的援助。默克尔此举表明,希腊必须挺过危机,否则,德国的捐助资金将"血本无归"。 显然,默克尔不仅出手了,而且,显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拯救希腊的过程中,西班牙等具有同样问题、面临同样危机的国家(实际情况要比希腊好),在援助希腊的过程中态度积极。 道理非常简单,诚如西班牙第二副首相兼经济大臣萨尔加多所言:"援助希腊对于西班牙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有助于欧元区稳定并降低西班牙融资成本。"只要希腊挺过去,西班牙连迎战的力气都省去了。 这意味着,欧盟在拯救希腊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 第61节:大棋局·大狙击(12) 2010年5月10日凌晨,欧盟27国财长决定,设立一项总金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以防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这套救助机制由三部分组成,其中4400亿欧元由欧元区国家以政府间协议的形式提供,另有600亿欧元将由欧盟委员会从金融市场上筹集,此外IMF也将提供250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表明欧盟捍卫欧元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加入欧元区的英国,在此时却表现出袖手旁观的一面。放在往常,这不算什么。但现在是欧元国决战的时刻,欧元国需要英国,他们不能容忍英国袖手旁观。 5月10日,英国财政大臣达林说:"对我来说这是非常明确的。如果提出了建立欧元紧急援助基金的建议,那么这是欧元区国家的事情。我们不会做,我们也不能允许自己做,因为这是在支持欧元,而支持欧元的责任应由统一货币流通国承担。" 英国的态度激起欧元国的不满。2010年5月11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的题为"Europe tells Britain not to ask for help in a crisis"的报道称,由于英国没有在3780亿英镑的救援方案上签字,无论是欧元区还是非欧元区国家的官员都表示,如果英国陷入金融危机,就不应该向其他欧洲国家求援,而其也得不到援助。法国金融市场监管局局长让·皮埃尔·茹耶称,英国漠视欧元区国家伙伴,那么当其遇到金融危机时,"只有上帝才能救它"。法国、瑞典以及其他欧盟国家均预言,英国遭遇危机只是时间问题。 从这则新闻中不难感受到,在5月这个生死攸关的重要节点上,欧元国在拯救希腊问题上的态度是何等的鲜明,何等的迫切,而又何等的团结。 索罗斯:善于发现缺陷的人 大决战虽然没有摧毁欧元--这也不是狙击者的初衷(原因后文会讲),却大大削弱了欧元的影响力。而且,针对欧元的袭扰,今后还会进行。只有当欧元国与美国利益趋于一致的时候,这种袭扰才会平静下来。 在欧元之后,下一个被金融大鳄们盯上的狙击对象是谁? 这个问题在接下来会进行分析,现在,我需要强调一些被忽略的常识。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那些成为金融大鳄们攻击、猎食的目标,无不具有重大缺陷。像索罗斯这样的投机大鳄们,之所以敢在1992年成功狙击英镑,在1997年成功狙击泰铢,成为引爆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又在2010年狙击欧元,根源在于,他们发现了看起来完好无缺的蛋上的细缝。这个细缝就是缺陷。 索罗斯认为:"所有人类心灵的建构,不论建构局限在我们思维深处或表现为各种学科、各种意识形态或各种体制,都是有缺陷的。"这里的"有缺陷"不是可能"可错",而是肯定"可错"。索罗斯坦言:"可错性观念鼓励我寻找每一个情境的缺陷,然后在找到缺陷之后从中受益。" 索罗斯是一个善于发现缺陷,找到缺陷中最脆弱的一环全力攻击,以获取暴利的投机大鳄。纵观曾经惨遭投机大鳄们狙击的国家,哪一个不是问题重重?其实,即使没有索罗斯的狙击,这些问题也会在其内部引发危机,只是时间后移而已。危机并不能避免。以希腊为例,它虽然侥幸躲过了2010年5月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其缺陷,那么,一年后,它就可能发现自己又回到了5月的这个节点上,被重重危机紧紧包围。 这就充分体现出了良好制度的优越性。在良性制度之下,相关问题可以及时得到修复,国家因此变得更加强大,但这种自我修复能力中国是比较欠缺的。这一点软肋,恰是中国最脆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我们最应该警惕和反思的。 攻击但更重视防卫 尽管以美国投机大鳄们为主体的力量,在四处狙击的同时,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对于这一常常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的势力,对于其可怕的攻击性,美国政府也非常警惕--从这一点上,也不难看出美国在自我保护方面的缜密和严谨。 第62节:大棋局·大狙击(13) 举一个小例子。 英国《金融时报》2009年7月15日报道:美国司法部近期已将调查函发送到持有Markit Group股份的各家银行。2009年7月13日,Markit Group发言人Teresa Chick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称:"Markit Group已经收到了司法部的通知,表明该部正在对信用违约掉期及其相关市场进行调查。" 为何针对Markit Group? 不妨看看它的背景:Markit Group成立于2001年,股东包括摩根大通、高盛、德意志银行、美国银行和摩根士丹利。Markit Group为CDS(信用违约掉期)市场提供定价数据,并开发了许多最受关注的衍生品定价基准,比如房贷行业的ABX、CDX和ITraxx欧洲指数等。 美国开始关注这些大鳄的行动本身,就足以证明其自保能力之强。我们无从得知美国司法部门的调查过程,也无法得知他们调查的结果,但我相信,美国在调查中获得了宝贵的信息。 2009年9月,总部位于伦敦的Markit Group开发了西欧主权指数iTraxx SovX,该指数是以欧洲15国主权信贷违约互换合约为基础计算的。 我们应该注意:每当投机大鳄们狙击某一目标的时候,都喜欢利用杠杆工具放大危机。随后,狙击开始了,从迪拜到希腊,债务危机次第引爆。其中的联系,令人回味。 这些给中国的启示是:能否早于投机大鳄们发现自身的缺陷并及时加以修复,以做到自我保护,这较之攻击展开后的艰苦博弈,要简单得多、容易得多。 对欧元国的狙击,还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惊心动魄的博弈,这些博弈虽然看起来远离中国,但中国却从未真正远离过大棋局。抛开国际大棋局去看中国的趋势,永远是模糊不清的。 大棋局已经铺开,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 注释 ①清朝时中国GDP世界第一为何会挨打.青年参考,2009-11-14 ②每日电讯报(英),2009-11-27 ③时寒冰.中国怎么办.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④冰岛前总理因金融危机受审 或面临两年监禁.北京日报,2010-9-30 ⑤杨伟国,王雁芬.迪拜:沙漠奇迹.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⑥(阿联酋)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我的构想:迎接挑战,追求卓越.张宏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⑦2004~2009年初担任希腊财长的George Alogoskoufis在2005年议会上曾批评过该交易,他当时说,政府对高盛的巨额支付将一直持续到2019年。 ⑧CDS本来是对一个主权国家债务可能存在支付问题而创设的一种保险,即当一个主权国家被怀疑出现支付能力问题时,持有该国国债者便可购买"信用违约互换"保险,即CDS。由承保方负责支付亏空部分。本来CDS应该与国债联系在一起。但现在却被剥离开来,单独成为一种金融产品。目前在全球CDS金额已经达到天文数字,而且高达60%的交易是不透明的,因而成为投机基金热衷的对象。 ⑨ 郑若麟.高盛:希腊债务危机幕后黑手.文汇报,2010-2-24 ⑩主权信用评级,除了要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评级。主权信用评级一般从高到低分为AAA,AA,A,BBB,BB,B,CCC,CC,C。AA级至CCC级可用+号和-号,分别表示强弱。 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公信力屡遭拷问中国独立评级机构首发新型国家信用标准.南方日报,2010-7-13 中国在信用评级屡吃"哑巴亏"急需建评级机构.世界新闻报,2010-5-17 叶檀.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中信出版社,2009 巴菲特六度减持穆迪仍是最大股东.上海证券报,2009-12-24 王怀成.默克尔称希腊自己解决债务危机是最好方案.光明日报,2010-3-33 左晓蕾.这是全球金融市场二次探底的开始.上海证券报,2010-5-7 "笨猪"五国(PIIGS),也叫作"群猪"五国或者"欧猪"五国,是国际债券分析家、学者和国际经济界媒体对欧洲五个主权债券信用评级较低的经济体的贬称。这个称呼涵盖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爱尔兰(Ireland)、希腊(Greece)、西班牙(Spain),特别指各国的主权债券市场,这些国家的公共赤字也都超过了3%。 "笨猪"五国最初称为"笨猪"四国 "PIGS", 其中"I"指意大利和后来加入的爱尔兰。 德法分歧严重 希腊债务危机悬疑重重.第一财经日报,2010-3-23 2010年德国经济增长3.6% 出口环比增长14.2%.中国证券报,2011-1-13 希腊被评为全球"最挥霍"国家 逃税现象很严重.羊城晚报,2010-5-8 刘志军编著.证券投资智慧.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第63节:下一个目标是谁(1) 第四章下一个目标是谁 货币战争不是拼刺刀,而是智慧博弈、定力博弈。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棋局,当对方举起一枚棋子,我们必须知道下一步、下两步……N步以后的走向,乃至大结局。只有洞悉未来的人,才能决定结局。 就新周期而言,在美国设定的大棋局中,中东的重要性首屈一指且无可替代。换句话说,朝韩即使摊牌,也必须在中东乱局之后。这是大棋局的基本布局。如果没有这种宏观的认识,就不可能清晰地判断国际趋势。 中东乱局无论如何发展,一定有一个顺序:其一,从北非国家到海湾国家,逐渐接近伊朗;其二,从对中国出口石油少的国家,逐渐向对中国出口石油多的国家延展;其三,中东乱局在曾经参与"中东战争"的国家展开。 当中东地区的这些老强硬派被自己国内愤怒的民众赶下台,也让伊朗的大门逐渐洞开,伊朗更加孤单。当这一切结束,战争之门还会远吗? 美国要做的,就是阻止伊朗在核能利用方面的努力,使其错过转型期,继续靠出口原油维持发展,继续做一个资源消耗型的国家。 第一节 危险的不是朝韩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 这一部分我们将从国际大棋局入手,逐步过渡到对中国问题的透视。因为,中国也是大棋局中的一环,而且是重要一环。不站在国际视野下看中国问题,看到的永远是残缺的内容。而站在国际高度去看中国问题,一切了然于心。 尤其中东,与中国的联系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中国能源的命门,同时也是棋局演变的最重要一环。因此,它的局势对未来趋势的演变,显得更为重要。 事实上,当这个棋局刚刚动起来,中国已经深刻地感受到重重危机与压力。 所有的这一切,都仅仅是一个开始。 大棋局的演变,一直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左右着,在一系列诡异事件的背后,蕴含着宏大的战略规划。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于度外。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次贷危机是一次大危机,其破坏性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也正因此,在渐渐恢复平静的表面之下,是血与火交织在一起的涌动不已的岩浆。 作为金融战争方面的弱势者,中国或许无力对外发起狙击行动,但必须做好自我保护,必须做好应对准备。因为,狙击的目标正在距离中国越来越近。 首先必须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是自古就时刻存在的现象,这种博弈既是力量的对比,也是智慧的展示。任何国家都有在博弈中胜出的可能,也有在博弈中败北的几率。真正的强国善于反省自身问题,并及时加以修正,使自身变得更加强大,伺机击败对手。因此,在整个国际大棋局中,真正的和谐相处乃是源于博弈后的力量均衡,而非某种虚无缥缈的一相情愿的幻想。 在大国博弈中,中国应该抛弃习惯上的弱者的角色,用智慧去博弈,至少也不应该以简单的仇恨取代智慧的回击。很多时候,仇恨是最容易被选择的,因为,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逃避。因此,在货币战争中,仇恨其实是一种懦弱和自欺欺人的表现,是把自己放在比对手低等位置上的情绪反映。 第64节:下一个目标是谁(2) 我坚定地认为,应该以理性的应对取代仇恨。货币战争不是拼刺刀,而是智慧博弈、定力博弈。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棋局,当对方举起一枚棋子,我们必须知道下一步、下两步……N步以后的走向,乃至大结局。 只有洞悉未来的人,才能决定结局。 在美国摆出的棋局中,美国有取胜的希望,其对手也有取胜的可能。 朝韩开炮宣泄仇恨 现在重回主题。 在欧元狙击战之后,美国开始强力压人民币升值。但就在这时,朝韩局势突然紧张起来,让许多人担忧战争一触即发。 应该说,这一突发事件误导了很多人,当他们把注意力转向朝韩的时候,却忽略了中东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 尽管朝鲜与韩国的对立状况多次升级,但两者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几年前,我就曾公开撰文,或在公开演讲中表述过这种观点。因为,朝韩虽然也是大棋局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现在还没有轮到它们。 在大棋局上,时间节点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失去了时间的趋势判断,几乎没有任何指导性意义。 2010年11月23日,朝鲜与韩国在延坪岛炮击,战争似乎一触即发,国际社会忧心忡忡。我再次撰文,认为双方最终必然选择克制,朝鲜半岛上空战争的阴霾将慢慢消散。我一直延续自己这种鲜明的判断风格,尽管这种看起来毋庸置疑的观点被一些人质疑和批评,我仍然坚持己见。因为,在我心中,大棋局是非常清晰的,如果我对棋局的解读是错误的,那么,一开始就应该是错的--这也是趋势研究的一大优势,可以通过验证、检验此前的判断,并根据新的因素进行调整和修正--而实际情况下,趋势在按照我推导的路线,一步步被验证。 2010年11月23日,韩国和朝鲜有争议的"北方界线"附近的延坪岛上 方冒起滚滚浓烟。当日,朝韩在"北方界线"附近发生相互炮击事件 2011年元旦节到来后,朝鲜与韩国的表态,让即使那些怀疑我判断的人,也不再对朝鲜半岛重燃战火心怀忧虑。 2011年的第一天,在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背景下,朝鲜三大报纸《劳动新闻》、《朝鲜人民军报》和《青年前卫》发表的联合社论,却释放出明显的和缓信息,呼吁尽快解除与韩国之间的对抗,强调两国对话的必要性。 韩国总统李明博也软化立场,表示期望在2011年通过六方会谈解决朝核问题,同时呼吁南北对话。李明博在新年讲话中强调,在新的一年相信韩国能够实现半岛和平,继续发展经济。 还没有轮到朝韩 在闹腾了一段日子后,朝韩两国发现,都没有打仗的资本,还是发展经济更实惠。为什么会这样?朝韩危机为什么现在还不会引发战争?这里面到底隐含着怎样的秘密? 最简单的回答是:时间节点未到。 就新周期而言,在美国设定的大棋局中,中东的重要性首屈一指且无可替代。换句话说,朝韩即使摊牌,也必须在中东乱局之后。这是大棋局的基本布局。如果没有这种宏观的认识,就不可能清晰地判断国际趋势。 现在我们着手分析一下--这个过程对想研究趋势的朋友或许有所帮助。 朝韩炮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海军将"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①战斗群派往黄海,与韩国"世宗大王"号宙斯盾驱逐舰等舰艇和反潜飞机共同参加军演。 2010年11月29日,美国海军增派"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开进西太平洋。美军两大航母战斗群同时游弋在亚太水域,这在非战争时期是非常罕见的。 在韩朝炮击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对东北亚局势忧心忡忡。有关战争即将开始的悲观论调充斥了各大媒体。有军事专家甚至开始推导战争爆发后的发展态势。 我发表在博客的文章作了如下分析:韩朝不会真的打响战争。在紧张万分的朝韩对峙之后,是另一个大棋局的确立。美国联合日韩针对中朝,携手欧洲、伊斯兰国家针对伊朗。这两大目标线已经非常明确地确立。针对伊朗经济制裁为主、军事威胁为辅;针对朝鲜同上;针对中国则是即将发动的货币战争、石油战争、粮食战争②--在磨刀霍霍的军事部署之外,隐藏着的是另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第65节:下一个目标是谁(3)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朝鲜不是特别触及其利益的"捣乱者",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朝鲜的作用都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这是其一。 近年来,美国是对外用兵最多的国家,但自伊拉克战争以来,这种做法在美国国内饱受质疑,掣肘重重,美国绝不敢轻易动武。 不妨举一个例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对美国的伊拉克战争进行了"秋后算账",他在书中写道:新的数据显示,伊拉克战争的总费用甚至可能超过我们预计的3万亿美元。这场战事的经济后果要远比我们预期的更为严重。战争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对一个已经债台高筑的国家来说,情形尤甚。政府如果选择印制钞票会引致通货膨胀,酿成民众的强烈反抗。 提高税负或削减开支,在政治上也行不通。那么,怎样才能既开战,又不用削减开支、提高税负,还能避开通货膨胀呢?那就是大额举债,向外国政府借,主要是向中国借。美国政府的赤字在膨胀,中国政府持有的美国国债在增加。这有利于在国内喋喋不休地讲述战争神话:开战并不需要承担经济代价。事实却是,经济代价极其高昂,要由几代纳税人来偿付。美国的新政府感觉到,自己在好多方面被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捆住了手脚。从经济上看,伊拉克战争留下的巨额财政赤字,限制了自己激活国内经济的能力。③ 显然,无论从经济成本上考虑,从战略上考虑,还是从美国的大棋局上考虑,美国都不会轻易动武。对付朝鲜,美国更没有动武的必须性--至少在棋局改变以前如此。采取措施让朝鲜内乱才是美国的最佳选择。这是其二。 假如美国打朝鲜,美国拥有巨大优势,问题是,打完之后怎么办?伊拉克教训会不会重现?假如美军在占领时的伤亡比战争时还多,奥巴马岂不要重蹈布什的覆辙。这是其三。 打完朝鲜后,美国因朝韩紧张局势布下的重兵,还有继续存在的合理理由吗?这是其四,也是更重要的一点。 显然,即使不考虑其他相关国家的利益,当时攻打朝鲜至少也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在大棋局上的利益首先是中东,不解决好中东,轮不到朝鲜,尽管它要求插队的心声非常强烈,情绪也常常因这种追求得不到满足而变得很不稳定。 朝鲜的软肋 从朝韩来看,它们之间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从朝鲜方面来看: 朝鲜常备武装力量为人民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现役部队105.5万人。其中,陆军有92.3万人,编有20个军(含2个炮兵军)。朝鲜海军拥有约4.7万人。有2支舰队,即东海舰队和西海舰队。朝鲜空军拥有8.5万人,编为6个航空师,作战飞机共607架。另外,朝鲜还拥有安全和边防部队(社会安全部)18.9万人,工农赤卫队约350万人。 朝鲜虽然军队数量庞大,但不会轻易发动战争: 其一,武器装备相对美韩落后得多。西方国家长期对朝鲜实行封锁政策,朝鲜难以通过这一途径得到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而且,朝鲜经济发展落后,也无力从俄罗斯等国购买到先进的武器装备。以海军为例,虽然朝鲜的各种舰艇总数达到了800多艘,但是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大型舰艇屈指可数,甚至在遇到比较大的风浪时难以执行任务。而且,受地理环境及政治等因素制约,朝鲜的战舰无法从东海岸抵达西海岸,东西不能相顾,迫使朝鲜不得不建立起两支独立运行的舰队,作战能力受到制约和约束。再比如,朝鲜陆军使用的战车很多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超过60%的战斗机也是1949~1953年间制造的"米格"战斗机,均无法用于夜间作战。 其二,朝鲜经济发展落后,粮食供应紧张。 其三,能源短缺,外援不足。 朝鲜的石油主要从中国、俄罗斯和伊朗进口,由于资金不足,限制了石油的进口量,进口量下降最多时超过70%,国内能源严重不足。朝鲜深知自己的软肋,出于安全考虑,将它最大的火电站--北仓热电企业换成了中国生产的只需要烧煤的锅炉,代替了原有的油煤混烧锅炉,以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这是因为朝鲜的平安南道(顺川、德川、北仓、江东及北部地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 第66节:下一个目标是谁(4) 另外,韩国背后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后援,而美日都有对外用兵的传统和经验。朝鲜背后只有中国,俄罗斯则一贯有利益至上的传统。而中国则一心希望维持和平的内外发展环境,不可能在外围事务深入太多,毕竟,中国自己的钓鱼岛等问题也还没有得到解决。 这些现状决定着,朝鲜打不起战争。 什么让韩国恐惧 从韩国方面来看: 韩国拥有陆军56万人,编有3个集团军、11个军、50个师、21个旅。拥有2130辆主战坦克,3500辆装甲运兵车。韩国拥有海军6.7万人,拥有各型舰艇225艘,其总体实力位居亚洲前列。韩国拥有"具备世界最高水平"的宙斯盾驱逐舰,是继美国、日本、西班牙、挪威之后第五个拥有宙斯盾战舰的国家。韩国拥有空军6.3万人,作战飞机538架。 2010年 5月24日,韩国军队在靠近韩朝非军事区的扬口举行军事演习 除此之外,美国在韩国有驻军36520人。其中陆军2.72万人,海军300人,空军8920人,配备有90架战斗机。 韩美的总体作战实力超过朝鲜,韩国的经济实力也远非朝鲜所能相比。但这是否就意味着韩国就敢挑起战争呢? 实际情况可能是,韩国更害怕甚至更恐惧战争。 朝鲜虽然整体军力不如韩国,但是,其炮兵却令人心有余悸。公开资料显示,朝鲜拥有3500门牵引炮、4500门自行炮、8100门迫击炮、2600门火箭炮、1700门无坐力炮、4800门高炮、3000门固定阵地炮。美国国防情报局前官员贝奇托尔曾预言:"在战争可能来临的第一天,光朝鲜火炮的潜在破坏力就能把韩国的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首尔打回到上世纪80年代。"④ 对此,美国人、韩国人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2009年4月22日,驻韩美军司令沃尔特·夏普也表示,朝鲜18万特种部队和瞄准首尔的13000多门大炮最令人忌惮,二者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如果朝鲜决定发动攻击,"今天就能使首尔弹如雨下"。 夏普将军所说的瞄准首尔的13000门火炮中,约有1100门是170毫米口径的远程自行火炮和240毫米口径的多管火箭炮。其中240毫米M-1985多管火箭炮及240毫米M-1991多管火箭炮射程都达到了70公里,而韩国首都首尔离朝韩军事分界线只有50公里。因此,每当朝韩发生激烈冲突,朝鲜总会"善意"提醒韩国,首尔距离三八线可是只有50公里哦! 朝鲜炮兵部队的部署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集中部署在非军事区的前沿以及靠近非军事区一带;二是构筑了大量的加固炮兵阵地,这些阵地依托地利散布在非军事区北侧,它们或是经过改造用于存放火炮的天然岩洞,或者是人造地道,这就使韩美联军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面临的远程火炮威胁。⑤ 鉴于对朝鲜火炮的担忧,从2003年开始,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附近的驻韩美军全部后撤到了汉江以南,而韩国军队从2004年年底开始顶替驻韩美军独立承担全长246公里的军事分界线的防务。 美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撤到朝鲜火炮的射程之外,确保自身的安全。也正是从完成撤军开始,美国在朝韩问题上变得更加强硬。其中的微妙之处,尽在不言中。 韩国对美国的态度心知肚明。由于担心驻韩美军引爆半岛战火,在韩国总统卢武铉执政的2007年,韩美两国达成协定,美国在2012年4月17日将战时控制韩国军队作战的权限(作战指挥权)转还给韩国军队。 单纯从技术层面来看,如果美韩不能解除朝鲜的火炮威胁,朝韩战争就很难真正打响。当然,技术层面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和韩国可以逐步解决,但难度和障碍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日本忙着煽风点火 在对朝韩局势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当中,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都不希望朝韩发生战争,美国也一样,但日本则有所不同。因为,它要渔翁得利!通过朝韩的互相消耗进一步挽救自己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同时,更好地对抗中国。 第67节:下一个目标是谁(5) 2010年12月14日,日本政府召开安全保障会议,批准了从2011年开始施行的5年《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预算。12月17日,日本又批准了新《防卫计划大纲》方案。日本海上自卫队潜艇数量将增加6至22艘,宙斯盾护卫舰将从4艘增至6艘。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将把国防重点转向应对中国威胁","强调加强日美同盟合作","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防务合作" --这是日本40多年来首次转变国防战略方向。 日本的目标非常明确:与中国所有周边国家联手对抗中国。 日本的如意算盘是,在朝韩局势紧张时煽风点火,使美国重兵驻留黄海区域,对中国形成牵制,而日本则可以继续在钓鱼岛等问题上做小动作。事实上,日本也在按部就班地实施自己的计划:日本政府批准将钓鱼岛是"固有领土"的说法写入教科书;修改防卫大纲,将钓鱼岛明确纳入其防卫圈;日本石垣市设"钓鱼岛开拓日";日本议员空中视察钓鱼岛;日本"冲绳人士"非法登陆钓鱼岛附属岛屿;日本公开宣布针对钓鱼岛"被登陆"设定反击预案;针对钓鱼岛等"有事"联合美国进行大规模"夺岛"军事演习。 日本是朝韩局势中最活跃的煽风点火者。它刻意强调朝鲜威胁论、中国威胁论,以获取美国在军事、经济上,给予其占领钓鱼岛的更大支持。同时,为今后与俄罗斯谈判北方四岛争取更多有利条件。日本非常清楚,在无战事的情况下,所谓的美日同盟的意义并不大。只有当美国深深感知到威胁与压力,或者要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时,日本才会成为最不可或缺的伙伴。抗美援朝中,美国对日本定位的改变至今让日本人确信,只要能把朝韩局势的水搅浑,它就有机可乘。 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因此,每当朝韩发生冲突,日本总是叫嚣得最起劲。即使朝韩之间没有任何冲突,只要朝鲜一进行导弹试验,日本就立即紧紧咬住不放,大做文章,以便在乱中取利。日本深知,朝韩对立越严重,矛盾越激化,对它就越有利。 同时,日本借机与韩国结盟。 2011年1月3日,韩国《每日经济新闻》刊登了对日本外相前原诚司⑥的一次新年书面采访。这篇报道援引前原的"话"称:"朝鲜的武力挑衅行为,对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亚的安定与和平均构成了威胁,因此,(日本)希望与韩国在安全保障领域结成同盟关系。"1月10日,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与韩国国防部长金泰荣在首尔举行会谈。双方同意,"由于朝鲜的军事挑衅和本地区的其他不稳定因素,日韩两国将更加紧密地合作"。日本和韩国已同意展开有关情报共享和相互为对方军队提供燃料、食品和其他物资的谈判。美联社称,如果协定签署,这将是1945年日本在朝鲜半岛残暴的殖民统治结束之后,日韩两国的第一个军事协定。 只不过日本在韩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实在太差,这种结盟在韩国遭到民众强烈反对。 尽管朝韩本身都惧怕战争,利益相关性更强的中、美等国都不希望战争,日本人的企图很难得逞,但是,对这个曾经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且从不认真忏悔的国家,中国人仍然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第二节 大棋局的开启之门 剑指中东 当很多人把目光转向朝鲜半岛的时候,却忽略了真正的剑之所指。我在博文中指出:"在朝韩对峙最激烈的时候或在此的前几年,我断定朝韩战争不会燃起,因为,在大棋局上,朝韩之于中东,更近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然,也是定数使然。民主是大势所趋、民心之所向。但是,与新周期节点的契合,意味着趋势的激烈程度不容忽视。" 中东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源聚集地,是全球的七寸,没有一个地方的动荡,像中东那样令人忧心忡忡和牵肠挂肚。 中东是大棋局的开启之门,也是乱局起始之地。要了解中国的未来趋势,必须了解中东的发展趋势。 中东是大棋局中最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当认真读完这一章,很多表面的博弈和内在的联系,都会逐渐变得明了起来。这本书就是按照大棋局的演变,一步步地剖析的。 第68节:下一个目标是谁(6) 这是大棋局下的中东,是一个透明的中东。 为什么是中东? 除了中东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重要的战略位置之外,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价值观问题。这是我在研究中深切感悟到的。对美国而言,普世的价值观在很多时候是超过利益的;当然,更多的时候,价值观也是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单纯为了利益,如果只是为了争夺石油等资源,美国侵占加拿大不是来得更容易?如果不能抛开利益的局限性,就无法真正地洞悉这个世界。利益分析法首先要超越利益本身的局限。 油价上涨之路开启 中东局势对油价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2008年6月,在国际油价位居140美元附近时,我在接受央视《东方时空》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未来油价将跌到50美元以下。2009年3月,我开始看高油价,因为周期已经转换,在转换后的周期内,油价必涨无疑。我认为低油价时代已经过去,30多美元、40多美元的油价永远都看不到了!油价将很快突破70美元,并到达70到80美元一线(油价每到达一个线,意味着针对的对象发生变化,低于70美元针对的是俄罗斯等产油国,尤其是俄罗斯,而高于100美元,针对的则是中国等石油消费大国)。 2009年11月初,我在演讲和文章中再次强调,国际油价将在2010年年底突破100美元。后来的趋势与我的预测在时间上相差两个月,布伦特原油4月合约在2011年1月31日突破100美元/桶,而美国原油期货4月合约在2011年2月突破100美元。 中东乱局与油价有关,但这次只是在为未来埋下铺垫。 有关这个乱局在大棋局中的作用,接下来还会详细分析。 中东乱局始于人们对通货膨胀严重、贫富差距拉大、民生诉求渠道不畅通等制度性的不满,存在着强烈的变革的利益诉求,而这种情感在高压之下无从宣泄,一直暗中酝酿。次贷危机发生后的经济低迷、失业率上升,将人们血脉中流淌的自由民主的力量点燃。 如果说中东乱局始于美国,那么,为什么美国能够成功搅局成功,倒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有一点首先必须明白:中东乱局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与美国等西方价值观更为接近的民主政体,这对于未来开启战争之门是有利的。说得再直白一点,为未来的军事战争扫除了重要障碍。也许,伊朗更清楚这种变化的意义。 而且,中东乱局无论如何发展,都有一个大致的脉络: 其一,从北非国家到海湾国家,逐渐接近伊朗,终点站是伊朗。这些国家会有很多共性,比如,都是石油出口国。 其二,从向中国出口石油少的国家,逐渐向对中国出口石油多的国家延展,终点站是沙特。当然,沙特作为美国最重要的盟友之一,美国会采取另外的策略,因为其战略要点在于石油的销售对象,而改变石油的销售对象对于沙特并不难做到。 其三,中东乱局在曾经参与"中东战争"的国家展开。当这些国家因动乱而易主,建立起近似西方制度的民主政权,伊朗的外围支持力量被彻底剥离,而伊朗则彻底裸露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以现在的军事武器发展水平和现在的军力发展,以色列根本打不起中东战争,因为它无法避免自身的重大伤亡。美国和以色列要打击伊朗,最大的顾虑和心病就在这里,而美国要做的,就是消除这块心病,通过颜色革命,让以后打击伊朗变得更安全。至少,动荡出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这当然是对美国和以色列而言。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国家发生动荡以前,都出现了物价尤其粮价上涨或粮食短缺的问题--有关这一点的重要性以后还会提及。 从突尼斯开始 写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中东⑦的概念,因为,本书中所指中东,沿用国际关系中的划分,包括北非的几个国家。 首先要强调一点:在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时,要达到某种目的,战争是最后手段,而不是最佳手段。如果目标设定为揭开中东乱局,那么,内乱更是捷径。 第69节:下一个目标是谁(7) 在朝韩局势吸引了全球关注的目光之时,一颗不起眼的火星迸射出来,燃起火焰。这就是突尼斯骚乱。 突尼斯的经济状况并不差。2007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名列世界第29位,居非洲、阿拉伯国家之首。 但为什么是突尼斯首先发生骚乱呢? 突尼斯的软肋非常明显--它对欧盟的依赖程度非常之高。在突尼斯2005年的进出口总额中,仅欧盟的法国、意大利、德国三国,就占了突尼斯出口的58.1%,进口的63.9%。 微妙之处恰在于此。 在欧元遭狙击,欧盟人人自危的情况下,对欧盟依赖程度最高的国家,也会突然失去靠山。 由于担心突尼斯局势持续恶化,拖累欧盟。2011年2月14日,欧盟宣布,在2013年前向突尼斯给予2.58亿欧元(3.48亿美元)援助,其中1700万欧元(2290万美元)立即提供。 突尼斯动荡引发大量难民涌向意大利。意大利呼吁欧盟国更改移民政策应对,并要求欧盟委员会提供至少1亿欧元支持。 突尼斯乱局,从两个方面增加了欧盟的负担,给欧盟带来拖累。一方面是救助资金,一方面是难民等棘手难题。 更重要的是,乱局正在开启石油战争的大门。这是非战争手段同样能够达到的效果。 从突尼斯开始,乱局延伸到埃及、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利比亚等,蔓延到了多个阿拉伯国家。 中东乱局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仿佛一个迷宫,越往深处,越寒气袭人,也越妙不可言。 这是一个隐藏着的世界,但它裸露于您的智慧之下。 当欧盟宣布拯救突尼斯,突尼斯骚乱从世人眼前移开的时候,另一个更大的干柴被点燃--埃及。 犹如接力棒一般,时间衔接得几乎天衣无缝。 在整个中东,埃及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在近代著名的中东战争中,前四次中东战争埃及都充当了领军的角色,是毫无争议的主力。在中东,无论是战还是和,都离不开埃及。 而现在,埃及人需要变革。 埃及有8000万人口,60%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超过50%,40%的人生活费每天不足2美元。⑧失业时最怕通货膨胀,不幸的是,这次,埃及人遇上的恰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埃及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为11.7%。⑨这成为民众游行示威的不可遏制的强大动力。 埃及民众的抗争,在穆巴拉克下台后暂告一段落。但埃及并非美国真正意义上的敌人,穆巴拉克也并非美国一定要推倒的人。而接下来的这位,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节 动荡背后的大国角逐 利比亚接棒,油价大涨 埃及之后,接力棒传到了利比亚。时间同样衔接得几乎天衣无缝--但隐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接下来我会帮您分析那令人惊诧的内幕。 利比亚骚乱点燃了突尼斯、埃及骚乱所聚集起来的资源上涨的能量,油价迅速上涨。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在朝韩对立时的判断趋于一致。这再次证明,大趋势一旦确立,是不可违逆的,也是其他力量所难以改变的。 为什么一轮到利比亚油价就上涨? 一个比较直观的原因是,利比亚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主要成员国之一,是世界第十二大石油输出国。 利比亚与伊朗对油价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里面却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卡扎菲是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死对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卡扎菲无路可去,面对民众的示威,以他的性格而言,他必将孤注一掷,用他的话来说:"将战斗到只剩最后一滴血!" 这也意味着,利比亚的局势动荡比突尼斯、埃及更难在短期内结束,更容易将动荡蔓延和扩散,更容易引起内战!而政府对反对派的镇压,也更容易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武力干预。 对于此前的突尼斯、埃及骚乱,美国政府的态度更多的是沉默。因为美国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又要考虑不能违逆自己所倡导的民主浪潮。这是一种很难权衡的走钢丝般的平衡。 第70节:下一个目标是谁(8) 但对利比亚就不一样了。 卡扎菲躲过了无数次的暗杀,但这次,卡扎菲危机重重。因为,反对他的是他的国民,枪口对准他的,也不再是几个散兵游勇而已。 法国站在倒卡最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待利比亚问题上,欧洲比美国更积极。尤其法国,是整个西方对利比亚态度最强硬、最积极的一个。萨科齐是第一个承认利比亚反对派为利比亚"唯一合法代表"的总统--这意味着在利比亚利益较多的法国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退路。萨科齐在国内支持率的下降,促使他急于转移目标,而萨科齐的赌注意味着,他必然全力绞杀卡扎菲。一旦反对派胜利,法国将成为在利比亚的最大赢家--当然美国人不这样想,他们做事更缜密、更有条理、更有远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因为,利比亚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欧洲一直因为俄罗斯的天然气大棒政策而担惊受怕。而法国、意大利在美国公司被卡扎菲赶出去后,迅速占领了利比亚石油、天然气市场,这为欧洲减轻(当然不足以解除)俄罗斯天然气紧箍咒带来的疼痛提供了契机--从2005年开始,每年大约有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从利比亚的美丽塔天然气基地,经过利比亚海岸,再通过海底管线出口到意大利西西里东南部,然后转往意大利全境及其他欧洲国家。欧洲比美国更积极的原因也在于,怕美国抢占了先机,毕竟,美国的实力更胜一筹。 从美国方面来看,它与俄罗斯的对抗是必然的,无论俄罗斯多么向西方靠近,它毕竟还是俄罗斯,是一个对美欧有威胁的大国。 如果帮助欧洲解决了部分"天然气魔咒",将来,与俄罗斯对抗的底气就多了点,至少,欧洲刚站在俄罗斯对立面,与美国并肩行动。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也乐观其成,让欧洲占了先机。 从更深层次来看,在自己的同盟内部,美国最担心的是德国而不是法国,支持法国的高调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想压制德国。 实际上,有关这一点,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博士早就写得明明白白了。美国的战略棋局之宏大之缜密令人感叹! 布热津斯基指出:法国不仅谋求在统一欧洲中起主要的政治作用,还把自己视为有着共同关心问题的地中海--北非国家群体的核心。法国必须保留一块在自己的影响范围之内的主要的地缘政治地域,或者说保留一块至少也要防止一个比法国更强大的国家出来主宰的地域。⑩ 不能不感叹,美国人分析得太透彻了。 这意味着,在北非的动荡问题上,法国将更积极。当然,就北非的利益和棋局的安排来说,美国与法国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法国的所作所为都在美国的大棋局之下。 显然,在利比亚问题上,欧洲和美国正在趋于一致。 利比亚动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利比亚的反政府武装突然崛起,反政府势力不仅在短时间内控制了利比亚多个城市、大部分石油设施,甚至还在2月28日击落一架政府军战斗机。如此战斗力,没有西方的暗中支持是不可能的。西方国家都将积极支持反动派,以便未来在新组建的政府中,能够有更多影响力。 可以想象,西方国家绝不会放过这次机会。卡扎菲要么向反对派妥协,和平解决内战,要么在短期内平息动荡(这两点利比亚都很难做到),否则,把利比亚放在大棋局上的美国,在利比亚利益较多的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必然组团帮助他走向死角--无论是从意识形态、价值观还是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他们都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西方国家在起初听任卡扎菲镇压反对派而不做激烈反应,其实是给足卡扎菲涂抹自己形象的时间,因为发达国家需要一个条件--民众的愤怒,只有在这种愤怒的支持之下,他们才能对利比亚动武。别忘了,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是小政府,政府必须小心地顺着民意行事。 西方发达国家这次必然竭尽全力除掉卡扎菲--这次是真正意义上的"劫财又劫色"。 第71节:下一个目标是谁(9) 据2011年3月3日的《环球时报》报道,通过各国对卡扎菲家族资产的查封了解到,卡扎菲掌握着无法估量的惊人财富。仅美国查封的卡扎菲家族资产就达到300亿美元,加拿大24亿美元、奥地利17亿美元、英国10亿美元。 卡扎菲把钱财送到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再用这些钱扶植卡扎菲的反对派,间接等于卡扎菲雇用杀手刺杀自己,何其讽刺! 当卡扎菲宁肯撒落炮弹也不愿意将财富分给民众,就意味着,当愤怒的火焰烧红天空,没有人再相信语言--无论它多么生动。 禁飞区是宣战信号 一旦西方国家决定对利比亚动手,将跟针对伊拉克时一样,先从设立禁飞区开始。因此,只要他们一旦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也就意味着,瞄准卡扎菲的枪已经上膛,仅剩下扣扳机而已。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一点:美国会竭尽全力通过中东乱局,离间阿拉伯国家,在制裁利比亚的时候,西方国家将拉亲欧美的相关阿拉伯国家一起行动,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阿拉伯国家的分崩离析,离心离德,如此,将来转向伊朗的时候,才能把外围阻碍和威胁,清除殆尽。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因在相关国家的投资而受损--50个大项目涉及188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利比亚动荡,轻而易举地对中国的利益造成了重创!这一幕与当年美国打击伊拉克后的情形何其相像。 这说明了什么? 如果对大棋局有宏观的把握,中国至少应该谨慎在利比亚、叙利亚、黎巴嫩、苏丹、伊朗等国家投资,因为,这些都是大棋局上变数最大的部分。说得再直白点,它们都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既定目标之内,是摆在枪口下的棋子。 在利比亚之后,马上就会轮到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国家:叙利亚!因为,它是反以色列最坚决的国家之一,同时,与伊朗一样,也是真主党、巴解组织游击队的最重要支持者。当轮到叙利亚时,也就意味着,实质性的大幕正式揭开。 写到这里,我需要强调一点:这一趋势的演变与利益息息相关,但并非完全始于利益。美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把普世价值观方面的推广和普及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它极力追求两全其美--尽管这一点的确很难做到。 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真正洞悉美国人的行事原则。 19世纪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本杰明·迪斯雷利有一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人类历史上一句十分丑陋的错话,从它问世到现在,一直在不停地误导人。实际上,只有永恒的朋友,才有永恒的利益。利益重要,但利益不是一切。中国近年来道德沦丧与价值观的扭曲不无关系。 利益不是核心,中国早有教训。回顾一下,中国在自身最困难的时候援助的国家,最终为什么忘恩负义,与我们反目为仇?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这个纽带,不能说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中国面临的最大一个难题或者障碍是:你与对方共同的价值观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共同的利益而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纽带依然脆弱。 再看看北非几个国家的内乱,哪个不是因自身的内在原因所引起?打败他们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敌人。或者说,他们真正的敌人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只有理性地分析局势,才能把握趋势,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 我之所以画蛇添足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当下的中国,利益至上论已经占据主流,人们的思维定式是一切遵从于利益最大化。这种误区如果用到研究国际关系或趋势发展方面,会犯下严重的错误。而且,无论是朋友还是对手,还是敌人,只要曾经有恩于中国,就应该铭记心中,以感恩之心对待。惟其如此,中国才能有真正久远的朋友! 当中东地区的这些老强硬派被自己国内愤怒的民众赶下台,让伊朗的大门逐渐洞开,伊朗更加孤单。当这一切结束,战争之门还会远吗? 第72节:下一个目标是谁(10) 但不管怎样,当乱局蔓延到利比亚,石油的武器已经举起。从利比亚骚乱开始的那一刻起,石油踏上了上涨之路。而其未来的趋势,则取决于大棋局的走向。随着动荡从北非向海湾的蔓延,石油等资源将"王者归来"。 第四节 美国的下一个目标 伊朗早已挂上号 大棋局上,伊朗早已站在美国的靶子下面。伊朗是美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点几乎是人尽皆知。但是,从美国的战略规划上来看,并不一定要动兵。实际上,用兵是下下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 自从亲美的巴列维政权被推翻和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之后,美国与伊朗之间的仇恨,无论在伊朗人心中,还是在美国人心中,都深深地埋下。 并且,这种痛和裂痕,并没有经过时间的流逝而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更大的问题在于,伊朗从1979年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在价值观、信仰等方面与美国存在着根本的无法调和的矛盾。 而且,美国要打开从阿塞拜疆遏制俄罗斯的通道,也必须解决伊朗,况且伊朗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量。最新数据显示:伊朗石油储量为1503.1亿桶,位居世界第三;天然气储量33.1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二。 通往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与美国的大棋局有什么关系呢? 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博士指出:阿塞拜疆的位置使它成为地缘政治的支轴。它像"软木塞"一样控制着进入装着里海盆地和中亚富饶资源的"瓶子"的通道。独立的、讲突厥语的阿塞拜疆使俄罗斯不能独霸进入该地区的通道,这样也就剥夺了俄国对中亚国家政策的决定性的政治影响力。"独立的阿塞拜疆可以成为西方进入能源丰富的里海盆地和中亚地区的通道。" 而伊朗与俄罗斯一样,成为制约阿塞拜疆与西方联系的重要障碍。 如果拿下伊朗,阿塞拜疆与西方的联系通道就全部打开了,美国的中亚棋局就全部下活了,就能掌控绝对意义上的主动权。 那么,这是否与俄罗斯的利益又相抵触了吗? 相比之下,俄罗斯更担心激进的宗教势力的影响日益扩大。布热津斯基曾说过:"伊斯兰化的进程也可能会传染给俄罗斯境内的穆斯林……俄罗斯境内的穆斯林约占到俄国人口的13%。他们几乎不可避免地将在要求维护自己独特宗教和政治特性的权利方面变得更加咄咄逼人。" 因此,像车臣那样的极端宗教情结的扩散,更令俄罗斯担心。 这就是说,拿下伊朗,从美国的战略布局来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而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阻碍之一的俄罗斯,同样对伊朗心存芥蒂,这就排除了两者结盟的可能性。 所以,如果非要判定发生战争,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地方首选中东。伊朗是最明确的目标,而要打伊朗,中东之乱是必然的。 为什么? 美国如果打伊朗,伊朗必定攻击以色列,一如当年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做法,目的是制造以色列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对立,赢得更多帮助和支援。 我们知道,现代的军事武器发展和军事力量发展已经今非昔比,一旦开打,对于以色列这样的小国而言,它根本无法承受那种巨大的伤亡。也就是说,美国和以色列只要打伊朗,不能有任何闪失,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因此,在打击伊朗以前,美国必须首先摆平北非和海湾国家,尤其是曾经参加过"中东战争"的国家。我前文已经提到过,如果对照一下真正把领导人赶下台实现政权更换的国家,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曾经参加过"中东战争"的国家,突尼斯是,埃及也是,动荡上升到内战的利比亚和接下来马上就要轮到的叙利亚更是。 在这当中,利比亚、叙利亚尤其重要,拔掉这样的"刺头",只不过是通往目的地的中间站,终点站则是伊朗。 从这个过程来看,美国打击伊朗的计划,其实已经在进行中。 枪口逐渐靠近伊朗 如果再进一步,判断战争的开启,那么,开启之役一般不会直接始于美国和伊朗的对决,而更大的可能,则是在扫除像利比亚、叙利亚和黎巴嫩境内激进组织的威胁之后,逐渐靠近伊朗。当然,美国还必须打掉盘踞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内的拉登势力,否则,即使美国政府想打伊朗,美国民众也不可能给予支持。 第73节:下一个目标是谁(11) 因此,一旦美国竭尽全力抓捕拉登,或者,一旦以色列(背后是美国)和黎巴嫩境内的激进组织之间开打,也就意味着对伊朗的战争箭在弦上。 有一点必须说明一下:伊朗一直声称自己发展核能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未来的能源危机,是和平利用。这种说法并非子虚乌有。 伊朗未来也面临着能源枯竭的危机。斯蒂芬·李柏在《即将来临的能源崩溃》一书中写道:"伊朗的年经济增长达到6%。按照这个速度发展,到2013年,伊朗将从石油输出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 这种情况有点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却是伊朗面临的现实困境。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解读背后的东西。 伊朗虽然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10%,居世界第五位,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16%,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但伊朗炼油设备和技术严重落后,国内的成品油供应,尤其是汽油供应十分吃紧。伊朗不得不大量进口汽油,满足国内需求,进口量已占到其国内消费总量的40%。这暴露出伊朗石油工业的软肋。 为了化解未来的能源危机和美国主导的经济制裁带来的巨大压力,伊朗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一是努力提高炼油能力。伊朗曾经不止一次地把成品油的自给自足作为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尽管这个目标很少完成过,但伊朗人很快会用新的计划替代旧的计划,以保持希望的永久性存在。 二是提高油价。限额内油价从每升1000里亚尔上调至4000里亚尔,约合2.7元人民币。而限额外的油价格从每升4000里亚尔上调至7000里亚尔,约合4.7元人民币。 核能中杀机重重 除了上述措施,就是发展核能。 因此,伊朗发展核能源,实在是没有太多更好的选择,至少从伊朗自身的角度来看,排除核能安全性不提,伊朗这种选择相对而言可以说是有远见的。更何况,发展核能的确有助于核武器的研发。 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也是伊朗效仿的对象。 日本是一个核能大国。为了获取核燃料,日本采取了一种名为"核燃料循环"的政策。为此,日本开始累积钚。军控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彬指出,"钚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做核武器。"而日本累积的钚的数量达到了令人恐惧的地步:到2009年时,日本已拥有足够造出5000枚原子弹的钚! 退一步说,如果日本不是为了发展核武做准备,这种庞大的储备对于日本自身来说,一旦出现问题,岂不等于自残?显然,日本的目标非常明确,随时发展核武器,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超级核大国! 中国必须高度警惕这一点。 事实上,国际社会一直在质疑,日本储存钚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在2009年5月15日公开的资料中,日本一家名为原子能情报资料室(简称CNIC)的民间机构就日本储存的钚到底可以造多少枚原子弹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每颗原子弹需要8公斤钚来计算,日本境内目前储存的钚(9吨)可以制造1000枚原子弹;如果加上日本在国外储存的钚(38吨在欧洲),那么足够造出5000枚原子弹。 美国的大忌 伊朗效仿日本,大力发展核能,同时犯了以色列和美国的大忌。以色列和美国都担心伊朗趁机发展核武器,引发核扩散,导致无法估量的后果。同时,美国还担心,一旦伊朗在核能利用方面取得进展,减少对传统能源石油的依赖,那么,伊朗继续扮演原油出口大国的角色,就将继续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就继续有跟美国叫板的底气。 美国要做的,就是废掉伊朗的这种影响力。 美国做事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一致性,在很多时候,比利益本身更重要。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美国不能容忍伊朗在核利用方面走得更远。这种不信任感远远超过了经济利益本身所能涵盖的范围。 这是美国和伊朗在核能利用方面高度对立的原因之一。美国要做的,就是阻止伊朗在核能利用方面的努力,使其错过转型期,继续靠出口原油维持发展,继续做一个资源消耗型的国家。只有这样,才更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自2002年8月,伊朗核设施被媒体披露至今,美国不断推动和强化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从相关内容的对比来看,不仅制裁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制裁的领域越来越大,制裁的力度也越来越严厉。 可以想见的是,在这种严厉的制裁之下,伊朗要在核技术方面取得进展是非常困难的。 伊朗同样面临着国内反对的声音:德黑兰爆发的大规模反政府示威,导致两人死亡,数人受伤。 显而易见的是,对美国而言,如果伊朗内乱能够引发伊朗政府的更替,让亲美势力掌权,是整个大棋局中最好的方案! 有一点不难想象,欧盟与美国的联手,对伊朗的制裁会变得越来越严厉。 当然,中东的博弈并不止于此。我此前讲过,如果一旦美国和以色列确信伊朗即将研制出核武器,将不惜一切代价对其进行军事打击。美国人做事从来都是早早就做准备。在这个大棋局上,另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美国对它的态度,决定着其下一步的计划。这个国家历来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在伊朗问题上,它将如何取舍? 这个国家在大棋局上的重要性,绝对不容小觑。它就是俄罗斯。美国动伊朗,必须用利益安抚好俄罗斯。俄罗斯民族最幸运之处在于,他们遇到了我所认为的国外最杰出的四位领导人中的两位:梅德韦杰夫和普京。 注释 ①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航母之一,排水量达9.8万吨。"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战斗群的调遣,往往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 ②此处为什么单列这三项呢?因为石油--美元--粮食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是美国具有绝对掌控权的优势。 ③(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琳达·J.比尔曼斯.三万亿美元的战争.卢昌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④俄专家:朝鲜不用核武就能消灭韩国百万人口.环球时报,2009-6-13 ⑤朝鲜万门大炮瞄准韩国首都 布兵突出奇袭战略.世界新闻报,2009-4-29 ⑥前原诚司在日本被誉为是"日本的布莱尔",是最有潜力的下届首相竞选人。2011年3月4日,前原诚司爆出"政治献金丑闻":他在2010年4月接受了一位旅日韩国女性20万日元的政治献金,前原承认接受了5万日元,并表示愿意退还并修改相关收支报告。3月3日,前原诚司因此宣布辞职。日本首相菅直人当天接受了前原诚司的辞职请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日本对政治家清廉的要求,是何等之严格。国内很多民族主义者对前原诚司辞职欢呼雀跃,我却感到可惜:前原诚司的强硬,还能促使中国人觉醒,促使中国人正视问题,换上一个表面对中国友好的外相,国人的神经马上又会放松下来。对于我们这个缺乏忧患意识的民族而言,前原诚司辞职,让中国失去了一面镜子。 ⑦中东是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欧洲、非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地,是世界历史上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近东,中东,远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东的说法被"中东"取代,两者常通用。本书中所指的中东,沿用传统的界定。 ⑧埃及政府禁止民众游行集会.新京报,2011-1-27 ⑨埃及为公务员涨薪以平息不满.京华时报,2011-2-9 ⑩(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本书精华已为您连载完毕,谢谢阅读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ookben.cn - 手机访问 m.bookben.cn---书本网【你的用户名】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